2006年,南纤的“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局局长姜成康专门作出批示:“这是行业的荣誉,应给予大力宣扬,并给予嘉奖。”
“南纤奇迹”
塞拉尼斯震惊了!他们不太相信中国徒弟敢冒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险,突破美国引进的具有近五十年生产经验的工艺技术,自主研发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不要说对于中国企业,就是连国际上最先进的同行对这项技术也是不敢想的!然而事实却说明,南纤创造了“奇迹”!
“奇迹”,往往发生在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上。而正因为如此,它才被人拿来形容南纤给大家带来的震撼。
1987年3月20日,注定是中国烟草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占总投资额的69.32%)和美国塞拉尼斯公司(占总投资额的30.68%)合资组建的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填补了中国醋酸丝束生产企业的空白。从此,中国的卷烟厂可以使用自己国家生产的丝束原料。
然而,由于“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基础,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方技术研发力量还很薄弱。“当时设备的国产化率仅为9.1%,主要的工艺、质量工程师全是美方的,甚至美方对中国员工能否维持安全生产也产生怀疑。”南纤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杨占平说。
1988年,公司先后选拔两批综合素质高的中方员工前往美国塞纤公司进行技术培训。尽管这些员工后来成为创造“南纤奇迹”的主力,然而在当时,培训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设备的操作,他们并没有接触到核心技术。
回国后,这些技术人员一方面是学习、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开始尝试“小改小革”。十年磨一剑!十多年来他们获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并且开始设想对原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创新与突破。为此,1999年,他们向董事会报批一个出人意外的创新项目:“烟用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走世界同行尚无人涉足的研发探索之路!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新,必须在浆液过滤精度、喷丝技术、卷曲稳定性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并对设备可靠性、系统安全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塞拉尼斯震惊了!他们不太相信中国徒弟敢冒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险,突破由他们提供的成熟生产工艺,中国人有这个能力吗?董事会上,美方对这一尚无成功先例的设想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原有的工艺有50年历史了,工艺安全性及产品质量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公司每天的利润是250万元,如果项目失败,损失将是巨大的!
此时,公司董事长边有伦提出:先不要否决,就交给专家组来调研论证吧。
2000年,由美方组织的专家组对南纤的技术研发能力进行了考察,南纤的技术人员也接受了专家组的技术考察。经过一周的考察和质疑,专家给出的结论是:项目可行,但生产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
然而,事实打消了一切怀疑。2003年,该项目取得成功,在10个方面进行了系列化的技术创新。他们成功地自主研发出高温闪蒸高密度纺丝工艺技术,并被专家认定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断丝报警自动补偿系统;自行研发出丝束生产关键设备国产卷曲机,并且振动小、噪音低,性能达到国际同行同类型卷曲机的先进水平。该项目的成功使得南纤的丝束产品质量位于世界第一;使得醋纤丝束规格品种由建厂初期从塞纤引进的3个发展到目前的40个,其中37个由南纤人自主研究开发出来;使得产量提高27%,效益提高10%以上。
卓然的科技成果让塞拉尼斯又一次震惊!2003年,中美双方技术交流时,美方第一次把全球各分厂的技术骨干召集到美国,听南纤技术人员介绍这项技术成果,让这些“老外”诧异的是:南纤的研究思路与传统方法是背道而驰的。他们说:想不到这种方法也能取得成功!
不管怎样,技术实力的消长使得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此前的技术交流中,中方提问的多,外方解答的多;现在是外方提问的多,中方解答的多——中方俨然成为外方技术上的“师傅”。
2005年,塞纤公司的董事会十几年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会后塞纤全球各分厂的高层到南纤“取经”。当塞纤董事长看到南纤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时,他惊讶了:南纤成立十几年来,利润每年增长很快,即使在前几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丝束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增长,实属不易,南纤创造了“奇迹”!
南纤不仅创造了奇迹,也打出了“中国名片”。2006年,南纤的“烟用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局局长姜成康专门批示:“这是行业的荣誉,应给予大力宣扬,并给予嘉奖。”
创新原动力
当时真是受到刺激,不服气啊!为什么烟厂用进口丝束来生产高档卷烟,而用我们的丝束来生产低档卷烟?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们产品能有效抵御国外的产品,成为真正的技术壁垒?这是一个梦,也是所谓的创新原动力吧!
16年,从一个学徒变成了领跑者;16年,由补缺者变成了胜利者……今天,当记者问起“什么是当年的创新原动力”时,南纤董事长边有伦笑着说:“也许是为了圆一个梦吧!”
尽管1987年中国有了自己的醋纤企业,打破了外国丝束厂家垄断中国醋酸丝束市场的局面,但是丝束生产技术均属国外知识产权,外方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而且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醋纤产品仍然叫“不响”,在市场上属于弱者。
见证南纤发展过程的杨占平向记者讲述了几件深深触动南纤人的故事。
故事一:1996年,南纤的技术人员对国内一家大烟厂进行客户访问的时候,在烟厂车间,工人竟然指着南纤人抱怨:“你们这是什么产品啊,质量不稳定,害得我们的工作考核也过不了关!”南纤人脸上挂不住了。
故事二:1997年,他们参观国内一家知名卷烟厂时,发现车间有两条生产线,一条标牌是“特”,一条标牌是“普特”,而标“特”的生产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丝束,专门用来生产每盒8元以上的卷烟,标“普特”的生产线用的是南纤的丝束,专门用来生产每盒8元以下的卷烟。“当时真是受了刺激,不服气啊!为什么烟厂用进口丝束来生产高档卷烟,而用我们的丝束来生产低档卷烟?尽管我们的产品比国外的便宜,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多花钱买国外的。”“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就比不上国外的呢?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能够有效抵御国外的产品,拥有真正的技术壁垒?”南纤人陷入了深思。
故事三:减害降焦是烟草行业孜孜以求的目标。提高丝束的过滤性能则是减害降焦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这就会大大增加对过滤性能高的低旦醋纤的需求。然而,当时国产烟用醋纤产量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38%,低旦醋纤只能满足国内市场的10%左右,国家每年需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烟用醋纤。南纤感到:必须提高烟用醋纤的生产能力。但是,原引进技术制约着烟用醋纤尤其是低旦醋纤的大批量生产,更不能满足烟草减害降焦的需求。行业面临的大形势也让南纤感到自主创新时不我待。
……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南纤人,他们开始思考:是继续走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之路,还是努力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是让国外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还是要让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是走扩大规模、外延式发展道路还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于以上的问题,南纤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后者。“这是我们的梦,也是行业的梦。”南纤公司董事长边有伦说。而要实现这些梦想不靠自主创新是不行的。
创新机制
在自主创新中有所收获,必须耐得住两种寂寞:一是要耐得住人才投入的寂寞,技术人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灰心丧气;二是要耐得住资金投入的寂寞,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不可急功近利。
南纤的自主创新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至1999年可以认为是“小改小革”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处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阶段,而且外方并不主张我们自己搞研发。当时主要是靠大家的一腔热情,十几个人,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在车间生产线做试验;甚至有些工程师把试验带回家里做;没有科研经费,只有从维修费中挤。”技术项目部工程师曹建华告诉记者。
南纤系统性的自主创新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尤其是“烟用二醋酸纤维素浆液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创新项目报批董事会以后。“1999年之后南纤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上可以说‘使尽浑身解数’,一切工作围绕项目转。”曹建华说。
首先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对于南纤来说,多年来在车间搞研发的一批人就是“宝贝”!
今年已70多岁的陈永和就是典型的一位“宝贝级”人物。称得上是公司的“常青树”的陈永和,能钻研,特别能解决“疑难杂症”,拥有多项技术成果。而为陈永和奠定在南纤机械技术权威地位的是他攻克了“罗拉难题”。“很长一段时间,丝束在引进的卷曲机里经常断带,并且卡在罗拉里,大家为了接丝束简直有点疲于奔命,地上的丝束像下雪一样,白花花的一片。但是做了很多试验,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陈永和也开始钻研起来,他感觉问题出在从美国进口的罗拉上面,后来自己设计罗拉,结果发现非常好用,丝束也不断带了。”项目管理部张航说。陈永和设计的这种罗拉相继被美国、墨西哥的同行采用。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南纤特意把这款罗拉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永和罗拉”。今天的陈老对技术研究的热情依然不减,南纤表示,只要他愿意干,公司随时欢迎他,并且给他专门分配了徒弟,向他学手艺。
不仅是珍惜“老人”,南纤还很重视引进新人。近年来,南纤坚持内部选拔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了多名高学历科技人员充实到关键技术岗位,为一些重要技术岗位增加了技术后备力量。
当然,对于技术人员的素质,南纤最看中的是百折不挠的韧劲,“搞科研创新要能耐得住寂寞,上千次的试验才有可能换来一次小小的成功,技术人员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当然,说起这种韧劲,技术人员都会提起南纤总经理陈旭东,“当年攻克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难题时,陈总调集全公司力量给予课题组支持,这对我们研发人员既是鼓励,也是动力。”
其次是资金。由于搞科研有风险,投入大量资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很多单位宁愿花大钱引进技术也不愿意搞自主研发。但是在南纤看来,这是急功近利的想法,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他们认为,创新就要耐得住资金投入的寂寞,只有持续地投入,才有可能出成果。
近年来,南纤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往,南纤用在技术改造方面的费用平均每年在500万元左右。1999年以来,他们加大了技改投入,每年用在增资技改、研究开发的费用增加到1500万元以上。相继建成了拥有一流检测设备的质量检测中心,成立技术研究开发组;建成了丝束和醋片生产两套小试装置,加大了丝束和醋片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发以及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
再次是机制。为了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南纤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通过科技创新大会激励员工。1998年以来,南纤先后召开3次技术创新大会,对一段时间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表彰,3次大会共拿出151万元重奖了43个科技创新成果;对承担主要技术管理职责、技术创新业绩显著的35名工程技术人员及员工骨干给予了加薪晋级,与39名具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签订五年期劳动合同,并每月增发岗位津贴。
——开展群众性的科研攻关活动。一方面,南纤通过制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管理和奖励办法》,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建议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我们都会采用并给予奖励。”质量管理部经理顾林晖说,“基本上公司每个员工都得到过这种奖励,当然从三五十元到上百元不等。”2000年以来,南纤共组织员工提合理化建议3313条,取得经济效益2023万元。另一方面,面向全公司开展技术难题招标。公司每年都将一些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在全公司范围进行公开招投标。员工可以一个人,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参与投标,投标方案经评估后实施,项目实施后按取得的效果和效益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目前,企业已开展技术难题招标20项,攻克12项,取得经济效益2108万元。
可以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南纤完成了从追踪到赶超,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350孔纺丝工艺技术为中国醋纤企业每年可增加利润1.2亿元以上。面对荣誉,他们感到压力更大。杨占平说,“市场上的竞争位次变化很快,虽然我们现在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已感觉到同行追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据了解,目前南纤、珠纤、昆纤三家企业正在筹建统一的研发中心,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人才的投入,并且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南纤正在扩建的四期工程也得到国家局的高度重视,并于去年拨出专款用于扩建项目。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我们祝愿烟草行业的醋纤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