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烟南京卷烟厂打造“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工作纪实

2017-12-29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尹屾 陈东魁 姚蓓蓓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凭着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卷烟厂克服重重困难,由先行到示范,在中式细支卷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常规烟到细支烟,既是一次全面转型,更是一次管理、技术、机制内涵的重塑升级,南京卷烟厂在打造“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个一”——一条细支烟发展的路径、一套细支烟精益生产运作机制、一套细支烟工艺技术指标体系、一套细支烟精益质量管控体系、一套细支烟设备运维管理体系。

  “‘五个一’是苏产细支烟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对提升管理效能、运行质量、内生动力起到显著作用,为推动‘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集聚发展新势能。”南京卷烟厂厂长戴戈说。

  聚焦管理效能 构建“大生产”格局

  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通过提高管理效能提升企业综合效益是一条必经之路。南京卷烟厂立足实际,不断完善细支烟精益生产运作机制、设备运维管理体系。其中,构建“大生产”格局是其一大特色。

  “所谓‘大生产’格局,就是汇集多方智慧,组建跨部门协同团队,发挥各自特长,对接市场,同步联动,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南京卷烟厂副厂长徐冬梅告诉记者,他们以细支烟产品生产链为主线,打破职能管理壁垒,消除纵向专业化和横向协作的阻力点,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高速机辅材适应性研究是一个跨部门协同的生动案例。

  2016年12月,“南京”(十二钗)转到细支高速机组上生产,由于不同规格产品存在辅材之间的差异,生产问题很快出现了。

  “‘南京’(十二钗)辅材工艺比较复杂,设备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但是市场需求旺盛,生产任务紧张。”生产制造处处长王川说,设备效能的发挥和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南京卷烟厂迅速组建了一支以物资处、生产制造处、品质管理处和相关供应商为主的联合攻关小组,开展高速机辅材适应性研究。9个月时间,通过一系列方法,多部门通力合作,辅材不断适应设备,“药到病除”。

  为进一步彰显“大生产”格局攥指成拳的优势,南京卷烟厂打造“生产调度、生产执行、设备运维、市场服务”四个中心,将“党建、工会、队伍、原料、辅材、成本控制、安全环保、信息化”八大保障链条与细支烟生产紧密衔接,形成了整体联动、同步跟进、协同提升的“大生产”机制,员工执行力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

  短短5天,该厂细支改造机组安装调试到位;仅仅9个月,制丝技改新线安装调试圆满完成,班次员工数和人均工作时间大幅缩减。

  针对不同机型,以深化TnPM应用为抓手,瞄准“稳定高速、优化国产、提升中速”效率目标,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克难,“师带徒”效果明显,细支高速单班产量从92.4箱提升到102箱,设备效率稳步提升。

  同时,南京卷烟厂全面对接分层分级赋能授权工作要求,梳理制度流程,压实层级责任;构建实用实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增强各体系之间的整合度和协同性,发挥管理体系“1+1>2”的效果,目前346个标准作业程序体系覆盖全厂核心岗位,企业管理运行科学、规范、高效。

  聚焦运行质量 提升企业“质造力”

  今年1~11月,卷烟市场抽检合格率100%,卷烟制造过程能力西格玛水平4.15。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是南京卷烟厂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的扎实实践。

  品质管理处副处长刘曙光告诉记者,他们始终以“质量零缺陷”为工作目标,实行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分析,通过识别与评价质量隐患点,共确定了原料、制丝、卷接、包装、物流、环境6个方面的预防重点环节、54条防差错风险点,并明确了各风险点的等级、特征、责任部门及防差错管理措施,初步构建了一套覆盖面广、体系完善、科学有效的质量风险防控体系。

  在良好机制的保障下,南京卷烟厂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推行网格化管理,编织了质量管控三张“大网”。

  “生产自控自检网要求一线生产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自检规范,重在提升质量意识和技能。”刘曙光说。

  原辅料源头控制网,则是将关口前移,从源头抓起,从源头保证。全面推进“数量保管型”向“质量养护型”仓储转变,形成了科学的烟叶仓储养护管理体系;从辅材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及上机适应性入手,强化辅材的过程管控和质量问题的追溯,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预防性改善为核心的辅材质量管控模式,进一步延伸供应链管理。

  在品质全面管控网的构建中,全流程质量管控流程图作用凸显,里面分为16个主要工序、69个重点质量管控点,通过过程实施、信息传递、质量分析、缺陷整改等,实现了工艺质量的闭环管控;数采、能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实现大数据分析和建模,深化了过程质量控制;落实细支卷烟工艺指标,通过分层级、动态的管控方法,保障了细支卷烟感官质量的稳定性。

  依托三张“大网”,细支烟工艺技术指标体系实现有效落地,细支烟生产真正从“制造”转向了“智造”“质造”。截至目前,南京卷烟厂今年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工艺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不仅如此,他们还完善预防性设备维修,建立100多项设备操作、检修、维护保养规程,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推进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以质量风险预防、质量过程控制和质量分析改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质量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了产品的优质和制造的高效低耗。

  采访中,刘曙光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重点生产流程环节的关键数据,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信息化应用为质量风险预防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撑。

  前不久,制丝车间工艺员孙振在查看质量控制信息系统时发现,制丝线加香水分模块变色预警。他第一时间向品质管理处报备,随后密切观察数据变化,做好记录。“好在数据很快归于正常,如果偏差持续增大,我们就要对这批烟丝生产的卷烟进行品吸检验,确保质量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孙振说。

  设备状态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南京卷烟厂将绩效管理与设备保障相结合,确保设备健康稳定运行。

  “我们根据制丝线、卷包线的不同特点,制定了38项考核指标,涵盖日保轮保、停机率、设备效率、单箱维持费用等重点方面,大大调动了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王川介绍说。

  今年1~11月,南京卷烟厂卷接设备运行效率95.3%、包装设备运行效率91.9%、高速机运行效率88.56%、制丝设备故障率0.44%,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优化。

  聚焦内生动力 释放创新活力

  细支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本身就是一次创新转型的历程,创新基因早已融入南京卷烟厂的发展血脉。

  如今,在建设“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工作中,创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南京卷烟厂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技术引领和问题导向,搭建多层级创新平台,基于“两个层级,三个维度”推进全员改善创新工作,建立“发现问题、沟通协调、分析解决、评价激励、跟踪验证”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厂部、模块、部门、员工四级创新改善组织架构,从而有效依托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他们在制丝车间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卷包车间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层一线人员提供科技信息收集分析、问题研讨、技术交流、培训练兵的活动场所,营造了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

  “我们利用新媒体,建立了安全生产先锋队群、制丝卷包精益管理群、防虫管理群等,鼓励大家现场发现问题、现场传递信息、现场组织整改,营造了‘人人都是发现者、人人都是改善者、人人都是推动者’的良好氛围。”徐冬梅说,今年全厂精益改善课题人均约1.5个,创新项目涵盖各个业务条线。

  南京卷烟厂聚焦企业发展目标,发挥创新驱动力,围绕突出细支卷烟的“更低焦油、更低危害”的质量要求,以打造“细支卷烟特色加工工艺技术”为目标,开展了HXD加工强度量化模型构建、细支卷烟特种嘴棒分切技术研究、细支卷烟卷接包设备效率提升、细支卷烟烟丝结构适应性研究等系列的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形成了高架库出料防差错设计、倾斜切片设计等“十大亮点”,双模回潮、双元加料等“五大特色”细支卷烟加工技术,强化了富有南烟特色的细支卷烟生产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细支卷烟生产的水平和引领能力,仅2017年创新成果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619万元。

  人才是创新之基。南京卷烟厂采用“人才+项目+岗位”的培养模式,坚持开辟多层次人才发展通道,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以管理干部公开课、核心骨干专题课、单点课、一线主管技能培训等为载体,实现全场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劳动竞赛等方式,培养新员工快速上岗,构建“一专多能”人才队伍“蓄水池”。

  “以往对新员工的培训,是所有工序全部通过考核后再正式上岗,最快也要一年的时间。而去年,我们实行了模块化培训,将工序分项考核,加快了培训速度,最快3个月就能上岗。”王川介绍说,依托岗位培养、“师带徒”等模式,在实现人才队伍螺旋式上升的同时,为企业储备了大批的技术技能力量。

  目前,南京卷烟厂拥有“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3人、高级技师8名、中级以上质量工程师52名,拥有专利授权成果42项,软件著作成果4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我们号召干部职工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立足工作岗位,弘扬钉钉子精神,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为建设‘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和‘时代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戴戈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