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一个有故事的品牌

2015-10-21来源:《新烟草》作者:梁景国

  有人说:“品牌的一半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品牌,就像水果缺少露珠和光泽;故事,会使人产生对品牌的联想。看到LV,就联想到那个叫路易威登的法国老皮匠;看到劳斯莱斯,就联想到那个贵族公子和平民女孩凄婉的爱情故事。

  有人说:“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像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英雄一样悲哀。”对于沈阳这座北方的城市来说,她有一个自己的品牌——“人民大会堂”卷烟。那么,它有什么故事呢?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与“人民大会堂”品牌有关。有的,您可能耳熟能详;有的,您可能第一次听到。

  第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1960年,营口卷烟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了“人民大会堂”商标,初衷是为了弘扬人民大会堂建设者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创业精神。我们不知道的是,后来全国还有几家厂生产这个品牌卷烟。1982年,我国第一部《商标法》颁布后,营口卷烟厂率先注册,将这个商标永远留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二个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商标是毛主席字体。我们不知道的是,人民大会堂正门匾额是朱德委员长题写的。设计烟标时,营口卷烟厂技术科的几位同志认为,用毛主席的字体做商标更美观,大家翻遍毛主席诗词、手稿,终于凑齐了“人民大会堂”这五个字。

  第三个故事:我们都知道,“人民大会堂”品牌在1999年进行了品质改造提升。我们不知道的是,为了做好配方,技术科的同志们呕心沥血,却始终把握不好最佳的比例。当时的总工程师郭连民有意引导,要求大家回去听听音乐炒几个菜,目的就是要从中找到如何搭配的灵感,可谓用心良苦。结果是,改良后的硬包“人民大会堂”刚上市就一鸣惊人,在全国卷烟质量统检中荣获感观品吸第一名。至此,“人民大会堂”迎来了新的春天。

  当我们沐浴在春天明媚阳光下时,切莫忘了那寒冬里用心胸护住火种的人,没有他们昨天的坚忍,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欢欣。

  怎能忘,为了做出第一包真正的高档烟,从配方研制到生产工艺,从在线控制到质量管理,工人们殚精竭虑。特别是生产软包“人民大会堂”时的心情,可以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

  怎能忘,“人民大会堂”刚上市时,十五个姐妹背着包挨家挨户送烟上门,她们为“人民大会堂”打开销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今天,当我们为“人民大会堂”年销量突破10万箱而庆贺时,这十五个姐妹,你们在哪里?

  怎能忘,一百多名销售人员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了培育好“人民大会堂”,他们没有尽到做儿女的孝道、做父母的责任,付出得太多、太多。

  品牌发展之路是艰辛的,从“产品”到“品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万里之遥。2000年,李德贤任营口卷烟厂厂长,他先后提出了“资源论”“门第论”“破茧论”“青蛙论”四个理论,主张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人民大会堂”品牌。从1999年“人民大会堂”改造提升后销量1100多箱到2014年单品牌销量近20亿元,我们真切尝到了培育品牌的甜头。

  品牌发展之路也是充满希望的。当我们历尽艰辛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时,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曾经为我们奠基铺路的先行者。他们有的还在坚守岗位,有的却已经离开了企业,甚至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企业,一个忽略了血脉和传承的企业,怎么会创造出大品牌?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人民大会堂”品牌就是我们的孩子,百年企业不能没有品牌的支撑。怎么爱这个孩子呢?我们应该从我做起,多讲“人民大会堂”品牌故事,多向亲朋好友介绍它的特色,用行动营造市场销售氛围,让品牌故事传播四方,让“人民大会堂”品牌走遍四方。总有那么一天,当“人民大会堂”成为全国知名、有口皆碑的品牌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它的成长历程中,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有我们创造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