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楼”中笙箫“细支烟”

2014-12-17来源:《中国烟草•黄鹤楼专刊》

  单规格细支烟孰执牛耳?

  “黄鹤楼(天下名楼)”独居榜首。

  在卷烟市场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格局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湖北中烟总经理彭明权曾极具前瞻性的点明企业制胜的法宝:“创新是企业由弱变强的根本途径。”早在2008年,湖北中烟便已着手细支卷烟研发工作,在这一领域做足了技术储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凭借聚焦市场动态、积极开拓创新,湖北中烟在细支烟市场迅速登堂入室,目前共有2个品牌5个规格在销。“黄鹤楼(硬天下名楼)”更是占据2014年1~10月份行业细支卷烟单规格销量榜首,冠军相十足。

  快意细支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多年前的一次例行工作交流中,湖北中烟研发团队敏锐发现,细支烟在企业重要销区东北市场受到欢迎。

  “市场需求是第一风向标。”嗅到商机的研发团队迅速进入战斗模式,立即奔赴各地采购细支烟,甚至辗转从国外买来流行的细支烟产品进行对比研究。与此同时,部分成员及时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数据,结合国际市场细支烟的行情走势,分析细支烟未来市场容量、产品前景及发展方向。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卷烟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细支烟将成为国内卷烟市场的潜在增长点,谁能开发出更前沿、更具特色的产品,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细支烟针对细分市场,个性化十足。各生产细支烟的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新工艺、新方法高度保密,外界无从知晓。国内细支烟生产设备大多为全进口,但引进进口设备周期长,花费大。如果按正常程序进行,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等装机调试完毕,国内细支烟市场可能已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时间不等人,时机更不等人,湖北中烟当即决定,研发上自力更生,创新上寻求帮助,设备上修旧利废,销售上依托品牌,利用现有设备,依托湖北中烟技术中心这一有力平台,开发具有湖北中烟特色的“黄鹤楼”细支烟。

  彼时,国内细支烟市场已经出现了若干拳头产品。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要想在细支烟市场强势突围,产品必须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在常规烟市场屡获佳绩的“淡雅香”为湖北中烟的细支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低焦高香技术平台为依托,综合采用原生态烟叶技术和天然香精香料,凭借舒适的吸食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细支烟初出茅庐便气度不凡。

  聚力细支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经过半年的紧张工作,细支烟即将走出实验室,进入工业化生产环节。如何将研发的新产品顺利推向市场,保证市场供应,并且要获得消费者青睐,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又一难题。

  “熊师傅,又露缝了,你看……”

  “熊师傅,这边卡纸了,快点……”

  作为湖北中烟最早参与细支烟生产的“元老”之一,熊志强回忆起曾经奋战攻关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彼时,YB43早已下线,专业厂家在进行翻新、清洗、换件后曾下过这样的论断:“只能勉强使用,要投入高强度生产几乎不可能。尤其生产异型卷烟,设备运行的稳定和产品质量都无法控制。”

  “有困难也得上啊,难行能行!”重任在肩的卷包车间维修班全体成员在车间主任的带领下,放弃节假日,每天早上七点进入车间,晚上九点半回家,连续奋战45天,通过对设备各个部位的局部改进,各个击破,圆满完成了细支烟商标纸尺寸的定型、包装设备的改造和调试任务,包装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设备运行也渐趋稳定。

  细支烟生产的经验不足,可效仿的先例亦十分有限,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产品的研发和批量生产过程中,湖北中烟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自主改造进口综合测试台,实现了细支烟物理指标的精准检测;自主加装丝束稳定装置,提高细支滤棒产品质量;改进包装机烟支检测、改进五号轮外弧板……

  如此,结合应用多项专利技术和特色化集成工艺,满载湖北中烟人美好期许,集合个性特点与传统清香的细支烟,终于顺利投入批量生产。

  通过逐步解决细支烟生产系列难题,湖北中烟实现了细支烟乃至全线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成为展示“黄鹤楼”精品工程的又一面窗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黄鹤楼”品牌细支卷烟自2012年零箱起步,由日产不到1箱,到目前日产450箱。今年1~10月,“黄鹤楼”细支烟销售7.91万箱,占全国细支烟品类销量的34.5%,占“黄鹤楼”品牌总销量的5.2%,同比增长1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