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赋予卷烟完美品质,优质原辅材料不可或缺。江苏不产烟叶,江苏中烟打造细支烟面临着更大挑战。他们不断寻觅优质烟叶,尽心挑选,用心管理,“叶”尽其用;他们进行个性化开发,研发专用滤棒,运用有独特功效的卷烟纸,最终塑造出有“莲清香”风格的特色细支烟。
料好品自高。
要赋予卷烟完美品质,优质原辅材料不可或缺。“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所在省份烟叶资源丰富的工业企业而言,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不过,对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他们不占有这一优势——因为江苏不产一片烟叶。
在此情况下,江苏中烟迎难而上,探索完美品质之路。如今,江苏中烟的“苏烟”、“南京”品牌细支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独辟蹊径 “丽”质天成
云贵高原,金沙江畔,丽江黄金河谷,海拔1900米左右。
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四季如春。从上游奔涌而来的金沙江进入丽江的黎明、石鼓等地,水流变缓,江面开阔,裹挟的泥沙不断冲积沉淀,形成黄金河谷。
这些冲积土地质地疏松、透水透气性好,是出产优质烟叶的好地方。
这里是苏产细支烟的原料主产地。
“经过考察和反复评价、研究、验证,我们发现丽江烟叶非常适合苏产卷烟的风格。”江苏中烟原料供应部部长招启柏说,此后丽江成为江苏中烟的重要原料基地。
自2005年启动细支烟项目后,江苏中烟不断尝试并成功实现使用丽江烟叶赋予细支烟与“苏烟”、“南京”一以贯之的“莲清香”风格。
2014年,江苏中烟从丽江调入优质烟叶22万担,占公司全年调入计划的10%以上,为“南京”(十二钗)、“南京”(雨花石)、“苏烟”(沉香)等细支烟的高品质提供了保障。
和丽江烟区密切合作,是江苏中烟选择优质生态区、保障细支烟高品质的一个缩影。据招启柏介绍,苏产细支烟的原料,80%已实现基地化供应。如果算上工商自建的基地单元,其原料供应基地化比例已达到97%。
“在基地单元,我们和商业企业、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实现了‘定品牌、定区域、定品种、定技术’,解决了‘为谁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招启柏说,每年烟叶收购完成后,工商研三方都会向基地单元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评价—引导—再评价—再引导”的闭环管理,生产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烟叶,为细支烟的生产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
深度协同 “叶”尽其用
“没有不好用的烟叶,只有不会用的企业。在江苏中烟,没有一担不适用烟叶。”招启柏说,他们努力使每一片烟叶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在于原料供应部与技术研发中心深度协同。
项目组负责制是江苏中烟原料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原料供应部与技术研发中心深度协同的载体和缩影。项目组是原料供应保障工作的基本执行单元,由原料供应部派遣项目组长、业务员、基地管理员、质检员,技术研发中心派遣配方员组成,全过程参与和执行烟叶基地建设、收购监督、工商交接以及打叶复烤等各项工作。
——在烟叶生产上,项目组派员驻点跟踪,落实品种需求和生产技术方案,将烟叶品质的结果导向向生产过程导向转变,从源头把控烟叶质量。
——在烟叶采购上,项目组深入收购站,参与收购表样的制定、标准培训和过程监督等关节,严把收购质量关;交接过程中实行业务员初检、质检员质检、监打组复检的三重检验;技术研发中心的配方人员现场对烟叶进行逐等级品吸,共同把控烟叶质量。
——在复烤加工时,技术研发中心根据来料情况,制定技术方案,原料供应部组织落实;烟叶加工好后,原料供应部及时收集片烟样品,交由技术研发中心配方人员再次评吸,决定烟叶的流向。
……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中烟原料供应部和技术研发中心每年会对所属三个烟厂所有在库烟叶进行一次质量普查。
“在自然醇化过程中,烟叶品质会发生改变,一些烟叶会更加适合细支烟。”江苏中烟原料供应部工作人员成泽民说,“质量普查就是运用动态管理,对烟叶内在品质进行跟踪、调度,及时发现、调备这些烟叶。”
当然,在质量普查中,若发现原来的细支烟备料不再适合,即会调出。
通过库存烟叶动态管理,江苏中烟对每一片烟叶都尽心保存、用心管理、“叶”尽其用。
借船出海 一“丝”不苟
嘴棒,口腔与烟草对话的“桥梁”。
“桥梁”通畅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话的成败。
苏产细支烟的高品质,离不开江苏中烟和合作伙伴在嘴棒上倾注的心力。
“针对‘南京’细支烟吸食风格,我们进行个性化开发,为其量身打造了专用滤棒。”江苏南通烟滤嘴公司技术研发(营销)中心常务副主任盛培秀说,研发团队从原料、规格选择到相关参数优化以及滤嘴技术指标优化,都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与普通嘴棒不同,细支烟嘴棒对丝束原料和滤嘴成型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研发出最适合苏产细支烟的滤棒,研发团队从零开始,打造全新的细支烟滤嘴。
“首先是找到最合适的丝束材料,国内没有先例。制出丝束后,还要制成我们想要的嘴棒。”盛培秀说,制丝、滤棒成型的各个工艺参数都需要一点点摸索、积累。研发团队历时两年才取得突破,研发出比较满意的成品。
独具特色的滤棒增进了细支烟的风格特征,优化了消费者的体验。
之后,研发成果迅速应用于“南京”(炫赫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此后,“南京”(十二钗)、“南京”(雨花石)、“苏烟”(沉香)等都集成运用了这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个性化改进。
除了嘴棒,苏产细支烟还运用了有独特功效的卷烟纸——有的采用了添加复合生化制剂技术,有的用了纳米等新材料,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主流烟气中各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还可降低侧流烟气量,减少了排放。
“我们能成功打造出‘莲清香’风格的细支烟、打造出受到市场认可的细支烟,离不开和产业链上兄弟单位的紧密合作。”江苏中烟技术中心常务主任张映说,通过借船出海、优势互补,他们踏上了打造中国细支烟品牌引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