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探寻未来之路

2013-06-06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岳伍东 张波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通向未来的具体路径需要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寻找。

  不久前,记者来到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淮阴卷烟厂采访,听淮烟人介绍了他们通向未来之路的入场券----“1+4”模式,即以人的价值体现为核心,以开放的管理思想、持续不断的创新驱动、优化的管理标准、全面提高的效率转型为要素,不断推动工厂夯实管理基础、提升制造能力,扎实创优争一流。

  淮烟的创优实践只是行业卷烟工厂努力探索、找寻未来之路的一个缩影,有其独特性,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的价值体现

  强国之道,重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企之道,重不在强器,而在强人。

  ----《淮烟人语录》

  吴伟现在是淮烟的一级技师,而在去年8月份以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的卷接设备维修员。

  “能评上厂里的一级技师我很高兴,经济待遇有提升,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吴伟说。

  和吴伟一样快速成长起来的还有袁文武。他现在是淮烟的一类操作工,是卷包车间的“大机长”。2012年8月之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吴伟和袁文武都是1986年进入淮烟的。吴伟多次在江苏中烟举办的维修人员技能大赛上获奖;袁文武工作踏实,车间不少优秀操作工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

  在淮烟,和吴伟、袁文武一样走上更高工作岗位、发挥更大价值的人有不少。他们都受益于淮烟近年来的人才成长多通道建设。

  “工厂要创优、要发展,说到底要依靠一线员工,特别要靠各种人才的贡献、普通员工的成长。”淮阴卷烟厂厂长关军说,工厂只有在成就员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2009年到2011年,淮烟逐步开辟了更多面向一线员工技师、工程师等人才成长通道。

  2012年,淮烟在一线员工中推行一类、二类操作工,一类、二类、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聘用制度,建立了人才成长的多通道。

  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时间,技术工人的数量、水平决定企业的发展质量。

  ----《淮烟人语录》

  人才成长多通道的建立,如同为赛车提供了跑道,极大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现在周围的同事学习劲头更大,工作干劲更足了!”这是人才成长多通道建设给吴伟和袁文武带来的共同感受。

  跑道建好了,还要有完善的比赛规则、良好的比赛氛围,否则跑在前边的不一定真正具备领先实力。

  “公开、公平、公正,是我们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只有在激烈竞争和公平的市场机制环境下,才能将人的价值充分体现。”淮阴卷烟厂纪委书记孔维应说,厂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要经过考试、民主测评、实际绩效考核、演讲、授课等多个程序,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结果都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赛车要跑出水平、赛出风范,离不开强劲的动力、充足的燃料。淮烟为一线员工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充沛的“燃料”。

  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法宝。淮烟已形成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无处不在、培训无处不在”的灵活机制。比如,2010年以来,他们组织机电修、操作人员编写了《GD包装机常用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及自检方法》、《F8、M8超高速机组维护保养及故障分析》等160多个专项课题,形成学习、科研教材,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讲座,让高级技师、技术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走上讲台讲授理论知识和实操要领,每年组织员工培训不低于120多场次,规范了员工操作行为,提高了员工业务技能。同时,他们更强调导师型、教练型的培养模式,从而在起点就走上了一条标准化、规范化之路。

  竞赛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淮烟还在平时组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

  吴伟说,他们的厂内职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两年评一次,既能升也能降;一旦评上相应职称,就要承担对应的任务、接受相应的考核,所以不能有丝毫懈怠。

  虽有压力,但吴伟和袁文武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这里,付出的汗水和智慧大家都看得到且认可,所以自己只要用心学习和工作就好了。

  开放的管理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同时必须丰富于实践。

  ----《淮烟人语录》

  现在在淮烟,现场检查组每周测试设备运行效率。他们随机挑选一台卷接机,进行8个小时的跟踪记录。结果,测试效率一般都在96%以上,高于行业创优满分标准。

  如此高的设备运行效率是如何产生的?

  “高效率是制度倒逼形成的。”淮烟企业管理处处长李淑梅说,设备管理的高水平与“净”管理思想密不可分。

  2011年年初,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淮烟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净”有效作业率理念,即不考虑设备维修、工艺测试、问题辅料及备品备件、动力能源故障等工厂内在的问题情况,从实际企业运行成本角度出发,形成没有借口的、以实际设备开启时间为设备的净考核时间,从而激发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减少工厂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高了企业的实际运行效率。

  “‘净’就是去除一切借口,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来描述工厂的管理水平。”企业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就是要挤掉数字的水分,求真求精,解决‘净’数据背后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

  思想必须符合现实并适当超前,同时又必须是开放的、科学的。

  ----《淮烟人语录》

  “净”理念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该厂工作上水平。2011年,淮烟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完成了“16+1”目标,即与2010年16台机组相比,在同等时间同样机台的情况下多生产了一台机组的全年产量。

  2012年年初,以“挤去水分、求真求精、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为内涵的“净”管理理念被写进淮烟的工作报告,成为全厂上下的思想信条和行动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员工培训、财务管理、能源管理、品质管理等方面。

  “拖延是沉默的抗拒”、“借口是主观拒绝的托词”……如今,这样的“净”理念在淮烟已经深入人心,并落到了实处。记者在《江苏中烟淮烟2013年4月创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上看到:卷接设备运行效率96.18%,包装设备运行效率89.2%,均高于行业创优满分标准。

  立足于“净”管理思想,淮烟还走出去借鉴其他优秀卷烟工厂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2011年9月,他们组织中层到上海卷烟厂参观,重点学习了该厂《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应用》专题开展情况;

  2012年6月,他们组织中层干部到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学习,重点关注杭州卷烟厂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平时,他们经常到江苏中烟相关部门,到省内南京卷烟厂、徐州卷烟厂、南通烟滤嘴公司进行学习与交流;

  ……

  “开放才能包容,包容才能博大,博大才能精深。”淮烟人认为,只有保持管理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才能实现行动的正确、企业的卓越。

    持续不断的创新驱动

  鼓励创新必须结合分配模式的改革。

  ----《淮烟人语录》

  今年3月底,为激发员工创新热情、交流工作经验,卷包车间组织了“岗位工具发明大赛”,面向卷包车间全体员工征集发明项目。

  “活动结束时,我们共收到44个小发明申报项目。”淮烟生产制造处设备管理员石中告诉记者,“现在厂里对创新活动非常支持,所以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已对申报项目进行公开评选,对优秀项目给予了表扬和一定奖励。

  “这些项目里有不少好东西呢!比如这个‘烟支激光打孔放大镜’。”石中解释说,“激光孔的大小是影响滤嘴透风度的重要工艺指标。之前,工人检测激光孔的大小要用笨重的专业仪器。用放大镜,那就方便多了。”

  “岗位工具发明大赛”只是淮烟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受益于创新的一个缩影。从2012年6月开始,淮烟通过开展制度创新、全员创新、体系创新使“创新”成为“打造一流卷烟工厂”的重大推力。

  “制度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关军说。淮烟领导班子提出:要通过完善制度,让创新的人受益,让成果得到体现,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2年8月,淮烟出台了《创新管理办法》,弥补了工厂关于创新管理制度的空缺,为全厂创新管理和激励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物质奖励方面,办法将奖金额度直接和取得经济效益、工作效果挂钩;在非物质奖励方面,办法将奖励方式涵盖学习深造、岗位晋级等,丰富而细化。

  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一定要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为创新创造土壤和环境。

  ----《淮烟人语录》

  制度建设推动了创新发展。《创新管理办法》让员工看得到方向和希望,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表扬小典型、做点小事情、解决小问题、技术小攻关”的“四小活动”在生产一线开展得风生水起。员工争先发明小工具、解决小故障、编写小程序、制定小标准。在车间现场,随处都可以看到员工的创新成果。

  ----为降低卷烟生产过程中的烟叶消耗,品质管理处、生产制造处、设备管理处等部门从15个关键工序中筛选出17个重要潜在原因,制定6项改进措施并按计划实施,最终实现了“南京”(紫树)单箱原料消耗下降,一年可为企业节约560多万元。

  ----为解决处室人员考核和评价难以量化、工作量大小难以衡量的现状,人力资源处经过深入调研和谋划,创新管理方法,形成以“三级考评、五项内容”为主体的日常工作过程管理和业绩评价机制。

  ……

  制度保障和全员参与为创新走向体系化创造了必要条件。淮烟人认为,真正的、持续的创新,凭借的并非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依托于众人目标明确、组织有效、艰苦细致的系统化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淮烟成立了由厂长任组长的创新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设备技术创新专业组、产品工艺技术创新专业组和管理、制度创新专业组。

  他们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质量攻关、六西格玛项目、专利发明、先进操作法、科技论文等形式,提高产品质量、产量,降低消耗,节约能源资源,改善工作环境,促进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他们开展管理创新,通过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形象与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费用;

  他们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和意见,经评审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作用。

  ……

  创新一旦进入体系的轨道,必将为企业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优化的管理标准

  企业应在不断建立标准和否定标准之中继承发展。

  ----《淮烟人语录》

  “以前,车间进行设备保养时,灰尘多,口罩上挨着鼻子的地方常常是黑乎乎的;现在,设备保养效果好,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淮烟制丝车间操作工徐士敏说。

  今年47岁的徐士敏已在淮烟工作了二十多年。她说,原先为了清除机器表面的灰尘,通常采用点吹的办法,结果灰尘弥漫在空中,最后还是会飘落下来,形成二次污染;现在,哪种设备用什么方法保养、先从哪个部位保养、哪个部位可吹、哪个部位不可吹,都有明确严格的规范。

  设备保养效果更好了,设备运行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辅材消耗也降低了。这一切得益于设备保养标准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标准就是规矩,其效用就是让方更方、使圆更圆。为此,淮烟以设备保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管理标准化。

  在制丝环节,他们在保养中以“最轻松的保养工作量、最安全的保养工作法、最低量的污染物排放、最清新的工作环境”为目标,制定了4M保养标准,固化了保养流程,推动现场管理上水平。

  “4M保养模式将设备清洁保养方法由过去日保、周保和月底停产集中保养改为现在的班中弹性保养、柔性保养、分类保养、吸尘式保养和分段式深度保养,将保养任务化整为零,并通过人员分工优化组合,固化各岗位的保养步骤及方法。”制丝车间负责人胡金华说,“这大大地改善了现场环境,提高了保养效率和效果,降低了员工劳动量,节能又减排、卫生又健康。”淮烟的清洁生产达到4A标准、6S现场管理达到较高标准要求。

  在卷包车间,他们推行以“规范轮保制度、规范轮保现场管理、规范轮保过程控制、规范轮保工作程序”为主要内容的4S保养标准,提高轮保质量,提升设备效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过程消耗的降低。

  据卷包车间负责人任俊介绍,推行4S保养标准以来,车间设备净效率明显提高,各项辅材消耗显著降低,残烟消耗保持在0.3千克/箱以下。

  标准,有破才有立,有立才有真正的破。

  ----《淮烟人语录》

  标准化的好处和成果固然喜人,但推进标准化的过程却并不轻松。

  拿制丝车间的4M保养标准来说吧,他们需要先发动车间工人参与标准的提炼、编制,再通过理论培训、考试和现场操作指导等方式推广标准,然后制定考核制度,促进标准落地……

  “4M保养标准刚推行时,我们也有一些抵触心理,毕竟很多操作步骤、方法都成个人习惯了。但推行后慢慢发现了新标准的好处,然后我们主动学习,最后形成新的工作习惯。”制丝车间叶丝组组长余文华告诉记者。

  标准的固化,标准化的推行并不是管理标准化的终点。

  在淮烟人看来,管理标准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标准推行坚持先僵化、再优化、最后固化的原则,并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也应在不断建立标准和否定标准之中发展。

  全面提高的效率转型

  提高效率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淮烟人语录》

  效率是企业的管理状态表现。全面提高效率,就是促进企业的管理状态不断提升。

  对于淮烟而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放的管理思想、持续不断的创新驱动、优化的管理标准等因素的浇灌下,工厂效率全面提高:

  采用保养标准化,用电、用水、用汽消耗量大幅降低,其中用水量由之前平均每日100吨左右降至现在40吨左右,压缩空气耗用量由之前的平均每日6000立方米降至现在3000立方米以下;

  2012年设备有效作业率为96.07%,比上年提高1.5%,高于行业创优满分标准;

  2012年单箱卷烟综合能耗12.89千克标煤/箱,比上年降低13.08%,达到行业创优满分标准;

  2012年单箱化学需氧量6.72克/箱,比上年降低72.1%,高于行业创优满分标准。

  ……

  效率全面提高的过程就是淮烟从粗放到精细、从刚性到柔性、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转型过程,淮烟的全面转型过程也是员工、企业和社会受益的过程:

  生产效率提高了,实际生产时间缩短,员工休息时间延长了;采用标准化保养,工作环境更卫生安全了,员工的健康得到了维护。

  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各项原材料、辅助材料消耗大幅下降,煤、电等能源消耗降低了,水、压缩空气等资源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

  生产效率提高了,减排能力提高了,污水排放量减少了。

  ……

  有人说,人在克服了一个个复杂的困难与艰辛之后,自身已起了很大的变化----人,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他已得到蜕变和升华。

  企业如人。

  通往未来的路上,淮烟人的足音铿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