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焦点”是怎样聚成的

2012-12-20来源:中国烟草作者:张雨时 刘世强

  似乎从“黄鹤楼(1916)”面世的那天起,关于“黄鹤楼”品牌的讨论就从没停止,从最初高举高打的品牌策略到其后构建“淡雅香”品类,再到如今多规格发展策略引发的争论,这个品牌层出不穷的发明创新和其“敢吃螃蟹”的尝试精神使其成为行业品牌当之无愧的“话题之王”。

  事出皆有因。湖北省工业系统曾经是卷烟工业散、乱、差的典型,面对2004年行业提出的“百牌号”、“20+10”品牌发展策略,“黄鹤楼”意识到只有创新、尝试才会在未来品牌格局中搏得一线生机。随着湖北省工业系统不断重组,湖北中烟形成了以“黄鹤楼”品牌为主的发展思路。那一段品牌“发家史”相信行业的读者早已耳熟能详,笔者在此也不再赘述,但或许正是这段“起死回生”的经历,使得“创新”、“尝试”成了“黄鹤楼”品牌灵魂的烙印。

  重温“黄鹤楼”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看出,早期“黄鹤楼”品牌从高端产品入手,主推一、二类卷烟的模式有着向行业传统强势品牌学习借鉴的影子,但是与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黄鹤楼”走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支撑的多规格发展道路。

  事实上,随着十年来行业对于卷烟品牌整合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卷烟消费层次的不断拉伸,卷烟品牌不断减少的同时单个卷烟品牌旗下的规格却在不断增加。而对于多数强势品牌而言,其传统主力规格的市场集中度却越来越高,这固然有利于稳固品牌的市场地位,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品牌产品化”(即某一、两款强势产品代表品牌整体形象)问题,却也成为制约这些品牌结构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下,“黄鹤楼”在多规格卷烟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自然也使其成为讨论的焦点。

  在笔者看来,“黄鹤楼”的多规格策略并不是一种故意为之的差异化,而是由于“黄鹤楼”自身品牌定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黄鹤楼”在确保品牌高端形象的前提下,没有对其消费人群进行固化分类,而是围绕着“天赐淡雅香”这一品牌特质不断细分市场。不同于长久以来强势品牌以单个或几个主力规格为主的营销方式,“黄鹤楼”淡化主力规格概念,通过多规格共同发展,提升品牌整体出击作战和联合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将规格融入整体品牌形象中,在“黄鹤楼”品牌高端形象的带动下,推进各个单品规格的发展。即便遭遇卷烟消费快速升级的市场变化,总有属于“黄鹤楼”的规格能够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知易行难,要想做到“黄鹤楼”的多规格之道,就要有一种核心理念将其众多规格聚拢在一面旗帜下,散其外形,同其神韵,有效形成多规格的合力。对于“黄鹤楼”而言,这个核心理念就是品牌的科技和文化。

  科技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黄鹤楼科技园”是体现湖北中烟对科技重视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孕育出了“淡雅香”品类,孕育出“黄鹤楼”品牌各具特色的经典产品,孕育出“黄鹤楼”丰富多样的低焦规格。

  “淡雅香”是“黄鹤楼”开创的卷烟品类。这其中就涵盖着“黄鹤楼”品牌一直所追求的文化理念,从最初的“楼文化”发展到现在涵盖面甚广的文化体系,淡雅意味着高雅、淡然,点明了“黄鹤楼”的香型特点和发展方向是低焦低害的。或许正如湖北中烟一直所努力的那样,就是当“天赐淡雅香”真正传递到每一个消费者心中时,“黄鹤楼”品牌就真正地在消费者心中扎下根。

  “黄鹤楼”品牌作为行业近10年来第一个实现由弱到强,完成“异军突起”的品牌,其成功充分体现出行业推进“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改革成果。其崛起过程中不断刷新着卷烟营销理念,包括拓展高端卷烟价格区间、推进多规格卷烟发展策略、拓展卷烟品类概念。许多突破的最初都是“黄鹤楼”在蹊径中探索,至今则已实践成一条发展大道,为行业品牌发展开拓了眼界和方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黄鹤楼”在崛起后,没有停滞,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秉承以消费者为发展中心的态度,在企业文化理念不断传递的过程中一路上升,牢牢占据行业知名大品牌的一席之地。

  或许,这就是“黄鹤楼”至今依然能以销量、销售收入均超20%的速度发展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