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的成长之路

2005-12-27来源:中国烟草
    实业救国 抗击外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货开始源源不断输入中国。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开始在中国设厂。一时间,洋烟几乎垄断了中国当时的卷烟市场。据史料记载,“自纸烟盛行,中国之利外溢者岁不下数万金”。
 
    “救亡图存,匹夫有责”。面对民族耻辱和封建专制,一批爱国志士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发展民族工业。1905年3月,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与越南华侨曾星湖等人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虽然他们看中的是卷烟有利可图,客观上却成为实业救国的典范。一年后开始生产卷烟,日产卷烟30标准箱,推出了“南洋”的第一个品牌——“白鹤”卷烟。
 
    外国烟草公司为了垄断市场,注册了800多种商标,华商每一种品牌只要一畅销就会被指控侵权。面对外国烟草公司以其商标被侵权为借口的迫害,“南洋”随即又推出了“双喜”、“飞马”两种新品牌。尤其是“双喜”品牌的畅销,使“南洋”成为当时最大的民族烟厂。“双喜”等国产卷烟上市后,对“哈德门”、“三炮台”等洋烟构成了威胁,成为与洋烟抗衡的最主要力量。但此后,“双喜”也受到侵权的责难,致使“南洋”负债累累。经营3年后,简氏兄弟无奈忍痛宣布破产。
 
    1909年,在其叔父简铭石的援助下,南洋烟草公司第二次开业,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任总经理,简玉阶任副总经理。辛亥革命爆发后,简氏兄弟提出“不用美国货”、“中国人吸中国烟”的口号,受到了国内人民和广大华侨的支持,公司卷烟产品旺销全国各地。
 
    1914年,英美烟草公司派人向简氏兄弟提出,以100万元的高价收买“南洋”(当时约值50万元)的资产。“简照南考虑到,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如果一口回绝,恐遭不测……于是他与‘英美’交涉,提出‘南洋’非300万不卖。这一价格是‘英美’无法接受的,他们只好作罢。”此次到1921年的8年间,外国烟草公司曾4次企图吞并“南洋”,简氏兄弟凭借民族气节,维护了民族品牌和民族实业。
 
    在此期间,“南洋”又分别在上海、武汉、香港增设机制烟厂,生产系列卷烟。1915年,“南洋”在香港的鹅颈桥盖建了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的制造厂,招收工人1000多名,日产卷烟500多标准箱。
 
    颠沛流离 不变民生情怀
 
    1919年10月1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宣布改组扩大,成立新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简照南为终身总经理,公司资本额为1500万元,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为国烟地位之首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洋”上海总厂被日寇烧毁,公司业务中心逐步转移到香港、重庆。随着局势变动,“南洋”在上海、香港、武汉、重庆等地辗转。在此后至解放的12年内,由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企业机构臃肿、设备残旧、流动资金缺乏,导致业务衰退,加上与国外烟商间的竞争,“南洋”已无力与外商抗衡,更难称雄于同行业了,只能在夹缝中勉强维持生产。
 
    虽然所处时代险恶、环境艰苦,但“双喜”品牌始终顽强抗争,表现出了一贯的乐观向上的精神。1948年,国内局势动荡。“南洋”汉口厂和重庆厂生产处于险境,为暂渡难关,公司决定在广州建厂。“但分公司为事业前途计,鉴于汉、渝两方面事业无可为,衡时势,乃决定开设广州制造厂,计划实属刻不容缓,以收东隅之失。”同年8月购得厂房,机器设备从香港厂输入,装置完毕。
 
    1949年5月19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制造厂”正式建厂。几经磨难的“双喜”,终于在广州生根。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工厂实行军管,进行清产核资,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参加工厂的管理。当时有职工662名,日产卷烟60箱。
 
    1950年,卷烟产量达到17818箱,实现利税619万元。增加生产一些“南洋”注册的卷烟牌号:“七星”、“双喜”、“银行(红)”。其生产的卷烟“白金龙”、“双喜”、“银行”、“黄金龙”、“七星”、“百雀”为当时“南洋六大名烟”,很受消费者欢迎。1951年2月,“南洋”实行公私合营,简玉阶出任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出任总经理。公司经裁并改组,内地分厂改为国营卷烟厂,香港厂仍保留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
 
    在这段时期,尽管颠沛流离,但是“双喜”仍然保持了乐观顽强、朴实坚毅的本色,不变民生情怀。
 
    成就华南强势品牌
 
    凭借乐观精神,“双喜”顽强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饱经磨难的“双喜”,成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
 
    无论是公私合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双喜”始终秉承南洋“双喜”对产品质量的执著。
 
    1952年,英美烟草公司丧失了对中国烟草市场的控制地位,黯然撤离。1957年,“双喜”年产40852箱,盈利比1950年增长了10倍以上。1961年因烟叶供应不足,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年产量仅有1.88万箱,进入发展低谷。“文革”期间,反对“封、资、修”,“双喜”、“银行”等品牌一度被迫停产,开始生产“珠江”、“丰收”品牌卷烟。
 
    随着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时期。广州卷烟二厂也通过“七五”、“八五”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成为设备先进、工艺一流的现代化工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英美烟草公司重返中国。改革开放也使广东这块前沿阵地成为外烟登陆中国的练兵场。此后,国外卷烟品牌一直是广东“双喜”最大的竞争对手。自90年代开始,广州卷烟二厂实现了制丝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建立了国际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企业还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成为当时广东烟草工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卷烟生产龙头企业,“双喜”也逐渐成为广东省的一大卷烟品牌。1992年年产量34万箱,嘴烟26.37万箱。同时,在与外烟和假烟的抗争中,广东“双喜”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高香”风格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喜文化”内涵,深受华南地区广大消费者喜爱。
 
    中烟整合谱写新篇章
 
    2003年,广东烟草实行工商分离,广东中烟工业公司成立,“双喜”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联合重组后,作为华南卷烟旗舰品牌的广东“双喜”呈现量升价增的趋势:2004年,广东“双喜”的产销量突破50万箱,并远销美国、加拿大。中国人走到哪里,就将乐观精神带到哪里,百年“双喜”的乐观精神传遍天下。同时,“经典醇香”成功上市,又使“双喜”迈开了高档化的步伐。在广东卷烟工业实施的品牌结构调整中,“双喜”等粤烟主导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持续强劲的增幅显示出粤烟的竞争实力。
 
    2005年9月1日,“双喜”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标志着“双喜”向全国品牌的跃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与省内的“五叶神”等四个卷烟品牌一并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列为全国卷烟重点扶持发展的“百牌号”目录,目标直指100万大箱,在成为华南强势品牌后逐步发展为中国强势品牌。
 
    不仅仅是“双喜”,随着全省卷烟工业合并重组的顺利实现,广东卷烟工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随之大幅提高:2004年全省卷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实现税利总额89亿元,增幅分别高达31%和37%,预计今年全省卷烟工业将实现税利超100亿元,产销量和税利总额跃居全国前列。
 
    在与洋烟抗衡的百年历史中,“双喜”随着国运一道由小渐大,由弱变强,不仅拥有了民族工业实力,拥有了中国文化的积累,而且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双喜”文化和优秀品质。她是中国百年风云的见证,更是国人不屈不挠、坚毅乐观精神的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