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双低”之路愈走愈宽

2011-05-2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董茹涛

  提起上海,人们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三个字----“大上海”。

  上海之“大”,并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之大,而是更多地寓意为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这个“大”字,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词语有着紧密联系。

  在研发低焦油低危害卷烟过程中,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彰显了“大”的气势:1997年,率先推出焦油量11mg/支的“红双喜”;1999年,推出“红双喜”(硬8mg),焦油量创中式烤烟新低;2002年,推出低危害特殊过滤嘴“红双喜”(硬特)……去年,“红双喜”低焦油产品的销量取得新的突破,成为国内低焦油卷烟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立足长远 敢为人先

  在低焦油卷烟产品研发上,“红双喜”是行动较早的品牌之一。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国外主流烟草品牌的焦油量均已降至6mg/支以下,其中不乏3mg/支的,甚至1mg/支的超低焦油产品。

  1997年,国产卷烟产品的焦油量大都处于 15mg/支以上的水平。保持现状,还是迎头赶上?上海烟草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上海是中国卷烟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长期积累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新产品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一年里,焦油量为11mg/支的“红双喜”成功面市。

  我国卷烟市场以烤烟型卷烟消费为主,这种卷烟本身具有高焦油、低烟气浓度的特征。11mg/支曾被专家认为是烤烟型卷烟降焦的临界点,因为当焦油量低于11mg时,卷烟的香气就开始锐减。1999年,上烟集团集中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开发出了“红双喜”(硬8mg),不但焦油量降到了8mg/支,而且香气基本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尽管如此,因为消费者对低焦油卷烟缺乏足够的、正确的认识,“低焦油=低香气=劲头小”的既有认知一时很难改变,在这种消费环境下,“红双喜”(硬8mg)的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为此,上海烟草一方面持续加大市场投入,耐心培育“红双喜”(硬8mg),在上海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后,不断辐射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连点成线的优势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加快了新品研发力度。2002年,低危害特殊过滤嘴“红双喜”(硬特)上市,创了中式烤烟型卷烟使用天然植物加工和提取而成过滤嘴的先河,进一步丰富了“红双喜”低焦油低危害产品种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烤烟型低焦油低危害卷烟风格。

技术创新 阔步向前

  减害降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成物理、化学、生物、原料、工艺等技术,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红双喜”低焦油低危害产品要从“支流”变为“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每一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卷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成分,近年来,上烟集团不断加大投入,攻坚克难,逐步掌握了卷烟主流烟气中35种成分、全烟气多维色谱、侧流烟气中有害成分释放量的检测技术,并建立了精确度高、灵敏度强的烟气有害成分测试平台。

  与此同时,他们在成功开发了第一代低焦油“红双喜”的基础上,坚持“降得下、测得出、稳得住、说得清”的原则,系统考察了活性炭、天然抗氧化剂、微生物制剂、快燃卷烟纸、造纸法薄片、无机助燃剂、海洋生物制剂等的选择性减害效果,对第二代减害降焦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

  上海烟草人深知,不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算不得真正成功的产品。所以,他们在降低卷烟焦油量和减少有害成分的同时,非常注重烟气质量的稳定和香气的满足。技术人员以优质烤烟作为研究对象,逐渐掌握了烟叶中性香味成分提取和分离制备多种技术手段,鉴别出了具有香气补偿价值的重要香味物质,再由调香师结合品牌特点和风格进行合理调配,完成了低焦油“红双喜”卷烟的补香工作。

  2009年初,上烟集团卷烟烟气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充分调动了非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开展卷烟烟气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为减害降焦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局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减害降焦战略。上海烟草拟在2015年前,研发上市两个以上焦油量6mg以下的“红双喜”卷烟新品,同时研发储备一个焦油量 3mg以下的“红双喜”卷烟新品。

  “红双喜”能不能争占低焦油卷烟制高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