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审视“黑马”产生的背景

卷烟品牌“黑马”系列评论

2008-09-10来源:黄鹤楼周刊作者:罗光伟
    “黑马”一词,最早出于英国政治家、前首相本杰明·狄斯雷利1831年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描写的一个精彩赛马场面,原意是指在赛马场上本来不被看好的马匹,却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后来,其含义逐渐演变为各领域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一般而言,所谓“黑马”,是指一个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一种现象。卷烟品牌“黑马”,可以看作是某一卷烟品牌,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销量迅猛增长或者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而成为卷烟品牌中的佼佼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黑马”和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具有相同的内涵。
 
    近年来,卷烟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卷烟品牌市场表现突出,销量增长迅猛,异军突起,进而成为重点骨干品牌。针对这一现象,姜成康局长指出,“鼓励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是行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选择。”正确认识卷烟品牌格局的变化和异军突起的卷烟品牌,正确理解姜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工商企业加强协同营销,推进重点骨干品牌培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局公布的前20名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目录中,可以称为卷烟品牌“黑马”的当属湖北中烟的“黄鹤楼”。2005年,黄鹤楼品牌销量增幅超过50%。2007年,黄鹤楼品牌的销售一举突破25万箱,较2006年净增10万箱,增幅达66.67%,经济规模达到100亿元;省外销区超过30个省市,销量增幅达到442%。仅用五年时间,黄鹤楼由一个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国性主流经典品牌,成为卷烟品牌“黑马”,一时传为佳话。
 
    从近年来卷烟品牌的竞争和格局变化的情况来看,卷烟品牌“黑马”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宏观背景。
 
    一是行业改革发展处于一个明显的转型期。2005年,国家局在行业内选择深圳、大连、杭州三个城市,作为开展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的试点单位,开始探索在坚持专卖体制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卷烟资源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以此为标志,行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品牌的竞争既体现专卖制度的作用,也体现市场选择的作用。计划手段、市场机制及其组合应用,客观上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在众多卷烟品牌中,敏锐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行业政策,积极开展市场拓展工作,无疑将成为品牌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行业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产生的“催化剂”作用。近年来,国家局提出“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了工业企业和卷烟品牌整合的力度。从2001年到2007年,全行业具有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数量从146个减少至31个,卷烟品牌从1181个精简至173个。工业企业和卷烟品牌的重组,使一些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卷烟品牌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为卷烟品牌的异军突起积累了充足的后劲。
 
    三是人口流动的市场型塑作用。人口流动是人口发展的常态,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5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有4242万人。到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1.47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达0.5亿。有关专家预测,从现在起到2015年,农村至少还将有2.5亿人口转移到城镇,届时流动人口可能突破4亿。人口流动(包括数量、结构的变化,价值观的整合等)孕育着市场的变化,促进了卷烟消费的转移,加剧了卷烟品牌的竞争,有力地型塑了卷烟品牌的格局,客观上为卷烟品牌的发展扩张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