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是全世界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3亿多烟民约占全球吸烟人数的三分之一。卷烟,已经成为许多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烟枪”们知道吸烟有损健康,也很清楚二手烟对他人的危害,但无论是面对法律还是面对伦理,他们都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枪”。虽然全国有100多个地市先后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然而禁烟效果却不甚理想。作为中国的首都,在2008年5月1日,《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开始实施。该法规一经出台,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人们想知道,这次中国式禁烟的步子能走多远。
禁烟令实施之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令全世界瞩目的体坛盛会,它的即将举办将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为了彰显绿色奥运的主题,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烟令,如今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禁烟的效果似乎并不太令人满意。它实际起到的作用与不少民众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张乐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在外面吃饭,因此,不抽烟的她饱受了餐馆中二手烟的困扰。对于5月1日北京市政府实施的禁烟令,张乐遥表示十分支持。“用餐时间,为什么非要抽烟呢?在用餐的场所抽烟,我们这些不抽烟的人也要被迫吸二手烟。如今政府颁布了禁烟令,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张乐遥一脸憧憬。
然而,禁烟令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却并没能令张乐遥满意。2008年5月22日晚上,张乐遥受邀在王府井附近一家韩式餐厅就餐。“刚刚坐下,就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原来隔壁另一桌的一位男士正在悠闲自在地吞云吐雾呢。我当时觉得奇怪,北京不是实施禁烟令了吗,怎么还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烟?”有些气愤的张乐遥立刻叫来餐厅服务人员,责问为什么实施了禁烟令,仍然有人在这里吸烟。这家餐厅的服务员不慌不忙地解释说:“有些公共场所是完全禁烟的,比如电影院、博物馆等,但是餐厅不是完全禁烟的场所,可以设置吸烟区,您所坐的位置是吸烟区,不抽烟的话就到其他地方就坐吧。”说着,服务员就把她领到另外的座位坐下。“我怎么就坐到吸烟区了呢,没发现哪里有标识说是吸烟区呀。”不满服务员说辞的张乐遥四下一看,发现餐厅内根本没有划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的标识,也没有张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标识。因为自己抗议他人吸烟,就得被迫换到其他的位置吃饭,张乐遥对此感到不平。她对记者说:“我调换的位置,距离那位吸烟的男士仍然很近,这家餐厅的面积本就不算大,所谓的吸烟区与非吸烟区并没有什么隔离设施,换了座位我还是能闻到呛人的烟味。总之,我觉得禁烟令在这家餐厅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与张乐遥有着相同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2008年6月,方心来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区的一家连锁餐厅吃饭,遭受了和张乐遥同样的待遇,也因为他人抽烟而被迫调换了就餐的位置。“吸烟的男士,依然在原来的座位上自在地抽着烟,一点内疚的感觉都没有,餐厅对抽烟的客人视而不见,我们对抽烟行为表示抗议,餐厅就安排我们这些不抽烟的人换座位,这是什么道理?”方心对此愤愤不平。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大小餐馆、食堂有4.7万多家,按照禁烟令的相关规定,这些餐厅的公共场合必须划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并要求在餐厅的显著位置张贴“禁止吸烟”的标识。然而,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几处餐馆较多的街道,发现相当数量的餐馆中并没有按照规定张贴“禁止吸烟”的标识,而在张贴了“禁止吸烟”标识的餐馆中,也存在张贴位置不够醒目的问题。例如在餐厅的角落里,或者通往卫生间的拐角处张贴,其禁烟的诚意令人怀疑。而另一个更为普遍的情况则是大多数餐厅并没有划分出吸烟区与非吸烟区。对此,一位餐馆老板解释说:“我们餐厅面积本来就不大,不好去划分。”还有一位餐馆老板则理直气壮地说:“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意味着要改造餐厅的布局,改造就要花钱,谁来负担这些费用呀?再说了,别的餐厅都没有划分,单单我们区分,客人嫌麻烦都不爱来了,这不是影响我们做生意吗?”
实际上,餐饮行业只占公共场所中的很小部分,其他像酒吧、网吧、出租车等都属于公共场所,它们如何贯彻禁烟令中的规定也是未知数。然而,记者从几位常去酒吧的朋友处得知,在三里屯、南锣鼓巷、后海等几条北京著名的酒吧一条街上,相当数量的酒吧并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吸烟区。“在酒吧老板看来,烟与酒无法分家,因此要想生意好,部分禁烟也是不可行的。泡吧的人只喝酒不抽烟,怎么都觉得有点离谱。”家住朝阳区的李进表达了如此观点。另外,从记者走访的几家网吧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附近的一个网吧里,墙上虽然已经张贴了“禁止吸烟”的标识,但网民们似乎对此视而不见,网吧内依然烟雾缭绕。当记者向网吧的接待人员问起,为何不制止网民们吸烟时,接待人员很无奈地回答说:“不是没有劝,劝了没有用,多数人都是我行我素,只有很少部分的人能听从劝阻把手中的烟掐了,我们也无可奈何。”
由此看来,禁烟令颁布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禁烟不是一句话的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凭一朝一夕就可做到,难着呢。”一位有着20年烟龄的老烟民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后,摇着头对记者讲了一句大实话。
禁烟,难在何处?
为什么这样一个绿色环保、有益市民身心健康的政令实施起来却有如此大的困难呢?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禁烟难以开展,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烟民的数量庞大,这些烟民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对禁烟令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虽然自己戒不掉,但理解并支持禁烟,有的则反对禁烟;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吸烟是生理上的需要,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他们需要卷烟的刺激;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吸烟目前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习惯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久不懈的坚持,这对国人的意志力、忍耐力都是一个考验。
为了了解烟民们对禁烟令的真实看法,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20名有着不同行业背景的烟民。其中超过10人对禁烟令表示不支持,并表示:“禁烟不过是走过场,很难有实际效果。”在不支持禁烟的人中,有7人表示禁烟是合理的。然而,来京务工的建筑工人老李对禁烟令却表示不理解,他说:“吸烟是我个人的事情,就算危害健康也是我自己的事。我都抽了这么多年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地干活,闲下来去个小餐馆吃顿饭,还不让我吸烟,这叫哪门子规定。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在我们老家如果餐馆不让吸烟,就不会有人去吃饭。”
“我虽然知道禁烟是件好事,但是我并不赞同禁烟令。”身为北京市公务员的秦建业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随后解释道:“吸烟危害健康,害人害己,肯定需要禁烟,但是明令禁止公共场所不让吸烟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可执行性很差。中国那么多烟民,好多烟民尤其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吸烟,让餐馆禁烟,顾客肯定不高兴,而顾客就是餐馆的上帝,试问有谁愿意让自己的上帝不高兴呢,那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在被采访的20名烟民中有9名持类似的观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张副教授认为:“吸烟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吸毒差不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依赖,因此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很难彻底戒烟,所以颁布禁烟令强行禁烟是有必要的,虽然我自己也是烟民,但是完全赞同该措施。”由此可见,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对禁烟令的理解确实不同,这的确成为禁烟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据了解,有些人在生理上已经形成了对烟草的依赖,对于这样的人来讲,本就不那么强硬的禁烟令恐怕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了。专栏作家许波告诉记者:“我一般白天睡觉,晚上写稿子和应酬,不吸烟我写作就没有灵感,也没有精力应酬,禁烟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饭馆、茶馆和酒吧这类场所,我常在那里与人聊天寻找灵感,不让我吸烟会很难受。尽管这些地方也设置吸烟区、吸烟室,但终究还是被限制了。”研究表明,人们吸烟时,烟中的尼古丁成分会瞬间进入血液,使大脑内神经系统产生一种快乐激素,它能够缓解抑郁、紧张、烦躁的精神症状,吸烟者会对这一感觉产生强烈的记忆依赖,这就成为吸烟上瘾的主要原因。由此,尽管了解了吸烟的害处,但一旦上了瘾,想戒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在所有表示反对禁烟令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认为吸烟是交际的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礼节。没有了它,应酬会变得索然无味,交际也会生硬很多。从事律师行业的老吴是有着十几年烟龄的老烟民,他说:“知道抽烟不是什么好习惯,自己也想把烟给戒了,但总是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好几次下定决心不再抽了,甚至把家里存的烟都扔进了垃圾筒,之后同事和客户给自己递烟,又不由得接在手中,之后就忍不住抽上了,慢慢地自己这烟也就戒不掉了,一抽就是10多年。”的确,卷烟在中国,它本身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消费品那么简单,社会生活已经赋予它更丰富的内容,在很多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陌生人之间往往是通过递上一只烟,作为社交活动的开始。“烟给了得接,接了要抽,不抽就是不给面子,否则关系就不好处”,不知何时,这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成文的通用法则。逢年过节,给长辈买烟送礼是孝顺的表现,甚至于婚礼酒席上,都设置了新郎新娘给来宾点烟的环节。根据搜狐网2008年年初的网上调查显示,认为烟草可作为节日礼品送的占51%,认为敬烟是一种有效交际手段的占61%,向别人敬过烟的占52%,不拒绝别人敬烟怕失礼的占57%,而敬烟与戒烟失败有关的占5 7%。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认为,在所谓烟文化中,交际文化、面子文化占了相当的比重。
不过也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禁烟运动中最大的阻碍在于,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官员是烟民。政府官员带头吸烟,对百姓禁烟是十分不利的。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某官员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对人们说北京奥运会将促使中国人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说完这番话后,这位官员走到室外的禁烟走廊,点燃一支香烟。面对这位官员的举动,民间有不同的看法。上海市民李先生说:“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烟瘾上来了,抽一支也没什么,他们戒烟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有市民对此表示反感,认为这名官员没有以身作则,在禁烟运动中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令大家失望。“他们自己都戒不了烟,还能指望百姓履行禁烟政令?难道戒烟只是百姓的事情吗?”官员不能以身作则,百姓们对禁烟也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面对当前的窘境,有媒体评论道,“中国展开禁烟行动将面临艰苦的斗争”。
“禁烟的确困难多多,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得从禁烟法规上找原因,一部法规实施了,却有很多人对它视而不见,难道仅仅是烟民们的烟瘾太大了吗?我看法规自身的问题要多一些。”山东大学的刘老师一语道出问题症结所在。
尴尬的法规
北京从2008年5月1日起在公共场合实施禁烟令以来,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禁烟的实际效果。传媒行业的多家媒体记者四处走访调查,最终以“无烟奥运受阻”,“禁烟令,如何让你不尴尬”等为新闻标题,推出了一批报道,反映北京禁烟令的推进并不是那么顺利。以法令的形式禁烟,效果却不显著,难道老百姓真将法律当作戏言吗?
不久前,在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FLASH动画。某公共场合有位烟民正在悠闲地吸烟,这时走过来一位带着红袖章的卫生检查人员上前制止,在屡劝不止之后检查人员告诉该烟民,不听劝就只能罚款了。谁料这位烟民很不屑地说,不就是罚 10块钱吗?说着,很利索地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百元大钞递给检查人员说:“我就抽100块的。”虽是一组动画,其中反映的问题却令人深思。实际上,并不是普通百姓不怕违规,而是违规吸烟这样的行为,违法成本实在太低。“10元钱,如今谁掏不起呢?”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居委会工作的小程说。据小程介绍,早在1995年北京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法规中对8类公共场所实行禁烟,而对拒不改正吸烟行为的个人和未履行职责的禁止吸烟公共场所所在单位都设定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其中个人罚款10元,单位罚款则为1000元至5000元。2008年5月实施的《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只是在原来法规的基础上扩大了禁烟公共场合的范围,具体的惩罚措施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然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两个规定之间间隔了13年的时间。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1995年规定的10元罚款在当时看起来是合适的,放到如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面对区区10元的违法成本,有法律界人士这样解释说:“1995年颁布的《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是由北京市人大制定的,属于市级法律中的上位法,其效力高于2008年新颁布的禁烟令,新颁布的禁烟令中的罚款范围不能超过旧规的要求。”如此一来,新的禁烟令只能遵从1995年的相关规定,对个人只能处以10元罚款。因此造成了许多烟民对10元罚款表示不在乎,于是就出现了烟照吸、款照罚的尴尬局面。
不仅处罚力度存在尴尬局面,针对禁烟执法人员的职责范围目前也尚不明确。据了解,北京市的禁烟行动由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根据1995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禁止吸烟的公共场合所在单位应当设立检查人员,他们的工作目的一是劝阻吸烟人员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二是负有向有关单位和社会宣传禁烟的义务。因此,新的禁烟令中同样安排检查人员对吸烟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履行相应的处罚。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北京市爱卫会已经在全市培训了1000多名控烟监督人员,了解法定控烟处罚程序,他们将分布在全市各街、乡、镇负责监督执法。另外,全市各单位都须设立控烟检查员,负责监督检查本单位的控烟工作。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市各企事业单位预计有10万多名控烟检查员将上岗监督检查。”
尽管如此,这样的消息并不能让市民满意,“听说全北京市需要执法的公共场所多达23000多处,有些面积较大,几名执法人员肯定管不过来,如此算来,没有10万、20万专管禁烟罚款的执法人员,不可能管得彻底。”北京东城区的一位市民忧心忡忡地说。此外,有法律界人士对控烟检查人员执法的主体资格表示异议。著名行政法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义分析说:“目前行政处罚法对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作了法律上的限定,检查人员不是适格的执法主体,并没有罚款的资格。”对此,北京市法制办副处长王子强也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里有关罚款的条款,随着国家行政处罚法的实施,使单位检查员对个人的罚款已经失去了效力,目前由双罚变成了单罚,现在只可以对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所在单位进行处罚。”然而,目前的情况让许多单位“喊冤”。“我们张贴了禁烟标识也没有用,就是有客人非要在这抽烟,除了劝阻以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也不是执法部门。最后反过来还要处罚我们,真是不公平。”一家电影院的行政人员很郁闷地说。
此外,禁烟令实施之后,不少网吧、餐馆甚至借禁烟令发财。对于那些烟瘾难耐的吸烟人士,服务人员都极力推荐包间。对于烟民来说,包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这里抽烟没人能管。当然,最终受益的人还是商家,因为包间是需要额外收取费用的。根据目前的规定,很难说清包间到底是属于吸烟区还是非吸烟区。因此,已有法律界人士提出要细化禁烟法规,明确包间是否属于禁烟的范畴。
禁烟困难重重,法规本身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禁烟该何去何从
“北京的禁烟令要想真正起作用,必须要有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支持才行。”一位分析人士尖锐地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香港或国外的禁烟经验。”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陈教授提出建议。据本刊记者了解,香港自2007年1月 1日起,包括所有用餐地点在内的绝大部分公共场合的室内部分均被列为禁烟区域,对于在这些地方吸烟或携带燃着的香烟、雪茄、烟斗的市民或游客,最高可被处以5000港币的高额罚款。遇到客人在餐馆等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餐馆的服务人员会上前劝阻,劝阻无效的话,将会采用报警的方式解决。面对如此严格的禁烟规定,香港控烟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样,新加坡也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手段禁烟。在禁烟的公共场所吸烟,最高将被处以1000新元(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的罚款,也有可能被判入狱6个月,甚至两者并罚。面对如此严厉的处罚,烟民们不禁要考虑手中的烟要不要点燃,在哪里点燃才不会受罚。良好的控烟效果使得新加坡被誉为“无烟城”。如今,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在公共场所禁烟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厉的规章,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像车站、餐厅、机场、酒店等场所都严格划分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有的国家甚至完全禁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认为:“目前10块钱的罚款力度太小。要罚,就要罚得让大家记住。”对于这样的观点,不少百姓都举双手赞同。在不少禁烟颇有成效的国家或地区,高额的罚款是保障禁烟令得以顺利实施的致胜法宝。除此之外,还有专家表示:当前禁烟法规应该对公共场合的范畴更进一步细化,尽量做到越细越好。当然细化之余还要考虑法规的可执行性,最好简单有效。北京市民陈高是一位坚定的禁烟主义者,她认为:“我们应该让禁烟来得更猛烈些,不能只限定在电影院、餐馆等公共场所,一些处于公共和非公共场所边缘的场合都应该禁烟,最好是除了在自己家里可以吸烟外,只要出了家门就不允许吸烟。”据了解,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如陈高所说的严格的禁烟令了。
“除去高额的罚款和明确的禁烟场所外,专业的执法队伍也是保障禁烟令严格执行的必要条件。”首都经贸大学的王老师这样强调。受条件所限,北京市目前并没有一支专职的控烟执法队伍,这是造成禁烟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因此,尽快建立一支专门的控烟队伍应该成为禁烟行动的首要工作。
然而,也有评论人士指出:禁烟应当正确引导公众的生活习惯,光靠禁止绝对不行,还必须疏导。同时,依靠法律改变人们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等到有一天,“烟枪”们在公共场所点燃香烟,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抗议,吸烟者只能自觉地熄灭手中的香烟时,那我们禁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