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喜”百年发展大事记

2006-08-24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仲艳
    广东“双喜”历经了100个春夏秋冬。百年风雨,百年磨砺,百年价值,都凝聚在春、夏、秋、冬里。
 
    冬——万物萧条,但蕴育着生命。“双喜”创牌时正值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列强争食。外国烟草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特权后,在中国迅速扩张,很快就占据了垄断地位。“双喜”凭借民族特色,优良品质,发奋图强,顽强抗争,依靠民族自强运动,立于不败之地。
 
    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中国诞生后,国家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民族工商业获得了新生,给民族卷烟工业带来了春天。公私合营时期,“双喜”开始在广州生产,这就好像在春天播下了广东“双喜”的种子,使“双喜”在广东能够扎根、开花、结果。
 
    夏——温暖似火,茁壮成长。广东“双喜”在解放后的50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持续快速成长。在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广东卷烟行业的龙头产品。
 
    秋——春华秋实,硕果累累。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果断推出“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后,烟草行业的改革汹涌澎湃,大改革带来了大发展,也为广东“双喜”的跨越搭建了大舞台。广东卷烟工业响应国家局号召,实施“三步走”战略,与此同时,广东“双喜”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跻身全国强势品牌阵营。广东“双喜”已走过的百年,是传奇的百年,是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百年。广东“双喜”始终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她将承载百年品质,承载百年价值,承载百年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去,续写新的百年传奇!
 
    “南洋”成立 “双喜”创牌
 
    来自中国广东南海的著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1905年3月,与越南华侨曾星湖等人联合,以10万港币(当时货币单位为香港银元)的资本,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1906年,开始生产“双喜”牌香烟。
 
    “双喜”畅销 外烟忌恨
 
    1908年初,“外国烟草公司”借口当时最畅销的20支装“双喜”牌香烟与其出品的某一香烟包装外观相似,派员逼迫“南洋”停售“双喜”牌香烟,否则以冒效商标罪控告。同时还派员向香港和九龙各烟贩警告,禁止出售“双喜”牌香烟。各烟贩慑于“外国烟草公司”的压力,遂不敢出售“双喜”产品。
 
    业务日下 宣告破产 公司改组 重现曙光
 
    1908年5月,简氏兄弟终因资本亏蚀殆尽,忍痛宣布“广东南洋烟草公司”清理拍卖,“双喜”因而停产。
 
    1909年,简氏兄弟不甘失败,在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重整旗鼓,将公司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重新推出“双喜”牌香烟,并打出“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
 
    民族运动 “双喜”旺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高涨,呼吁香烟权利不能外溢。当年海关进口香烟比上年减少21%。南洋产品受到百姓欢迎。“广州、上海、武汉、沈阳、张家口等城市和南洋各地烟商纷纷要求代销‘南洋’产品,暹罗、缅甸的华侨矿工更是非南洋烟厂香烟不吸……‘南洋’产品(广)受欢迎、供不应求。”
 
    1915年间,因国外烟草公司烟价上涨,南洋产品销量大增,“双喜”、“飞马”经常断货。
 
    “外国烟草公司”“价则一日数升,而我价则始终如一,人安有不舍彼而就我之理,故以9月份‘双喜’销路而言,纵700箱非难事也。”
 
    “双喜”快速发展 外烟曾四次企图吞并
 
    “双喜”快速发展,成了“外国烟草公司”的心腹大患。1919年,“外国烟草公司”在华销量为309028箱,占中国卷烟市场份额的70~80%,同期,“南洋”宣布改组扩大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为1500万元,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为国烟地位之首席。”为了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外国烟草公司”曾四次企图将中国最大的民族卷烟企业——“南洋”公司吞并掉。但均未得逞。
 
    抵制洋货 “双喜”当先
 
    1925年,五卅运动惨案,全国掀起抵制“洋货”的热潮。在激烈的竞争中,在政府不支持不保护的环境中,在炮火连天、颠沛流离中,“双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南洋”工厂随局势变动在上海、香港、武汉、重庆等地辗转。“双喜”也在各地辗转中断续生产。
 
    无奈停产 伤及元气
 
    1940年夏,“南洋”总公司迁港,公司业务中心转移到香港。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南洋”香港厂被迫停业,日军占领香港后,接收了“南洋”与外资烟厂,合并为“香岛烟草厂”。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南洋”总厂在上海恢复,“南洋”在香港以及其他各地的烟厂陆续复业。
 
    广东设厂 再渡难关
 
    1948年,国内局势动荡。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厂和重庆厂生产处于险境,另外由于上海总厂有大量库存烟叶,为消化烟叶和暂渡难关,公司决定在广州建厂。
 
    同年8月购得厂房,机器设备从香港输入装置安装完成,1949年5月19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制造厂正式成立,翻开了“双喜”品牌发展的新篇章。
 
    管理加强 良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外国烟草公司”丧失了对中国烟草市场的控制地位,1952年黯然撤离。
 
    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得到良性发展。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制造厂自1954年推行作业计划以来,各车间小组、机台每日都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准备工作都能及时做好,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加上分析会议和调度工作,能及时掌握生产情况,解决问题。推行作业计划,以克服各项混乱现象,均衡生产。车间管理工作纳入了正轨。此外有了机器检修计划,定期检修机台设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原材料损耗。广州厂产品成本不仅逐年降低,而且降的幅度大。
 
    自然灾害 “双喜”磨难 经济调整 “双喜”步入新轨道
 
    1959年起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广州厂烟叶供应不足,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年产量1.88万箱,“双喜”也走入低谷。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三年来造成严重后果的“大跃进”运动终告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全国卷烟年产量达到254.1万箱,比1949年的160万箱提高58.8%。
 
    集中管理 快速发展
 
    1963年1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讲话,联系三年“大跃进”的教训,阐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承认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时间。
 
    1963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全国卷烟厂经过整顿,从104个调整到61个,关停并转了43个。
 
    1964年,成立广州卷烟总厂,实行统一管理,工厂被列为重点改造企业之一。
 
    改造完成 效益提高 从南洋“双喜”到广东“双喜”
 
    1966年,公私合营完成,工厂改为国有,易名为广州卷烟二厂。
 
    公私合营时期,1960年卷烟产量40852箱,盈利比1950年增长了10倍以上。
 
    广东“双喜”的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包装主色调、品牌内涵、产品风格完全继承了南洋“双喜”。
 
    停产风波 曲折发展
 
    1966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撤消,烟厂归地方管理。
 
    1968年,反对“封、资、修”,“双喜”、“银行”等被迫停产。
 
    1973年,“双喜”恢复生产,规格为20支精装;同年开发出81mm过滤嘴20支软包。
 
    1976年,从英国进口1台MK8SM/PA7RO卷接机组,实现烟支卷制与接嘴连续化生产。
 
    行业集中管理 工业平稳增长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从1977年开始至80年代末,全国卷烟市场仍处在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时期。
 
    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成立。总公司对烟草行业实行产供销、人财物的集中统一管理,从而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和集中管理体制。
 
    “双喜”质量提高 与洋烟共舞
 
    1979年,广州卷烟二厂主要生产广东“双喜”、“白云”、“金兰”等牌号,年产量23.55万箱,其中滤嘴烟6697箱。广东“双喜”成为企业的当家品牌。
 
    20世纪80年代,一股走私洋烟的黑潮在沿海一带迅速蔓延,不久,“555”、“长剑”、“万宝路”、“总督”、“骆驼”等牌号的洋烟充斥我国沿海卷烟市场。一时间,买洋烟、吸洋烟成了一些消费者追求的时尚,国烟和洋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了激烈冲突。
 
    广东“双喜”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洋烟共舞。
 
    质量提高 结构提升
 
    “七五”期间,行业大规模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广东“双喜”制丝生产线实现了自动控制、自动计量和生产连续化;实现了滤嘴烟的高速化、自动化和卷接包连续化。
 
    “双喜”成为行业优质产品
 
    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是一部重要的经济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烟草专卖法典,标志着中国烟草行业从此走上“依法治烟”的轨道。
 
    卷烟工业企业个数达到354个,为历史最高。
 
    广东“双喜”被中国烟草总公司授予“全国行业优质产品”称号。
 
    1992年,企业年产量34万箱,滤嘴烟26.37万箱的品牌有“双喜”、“白云”等。“双喜”、“羊城”在中国第一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1996年广东“双喜”跻身广东省第一批名牌产品行列。
 
    行业恢复性增长 “双喜”销量上升
 
    全国烟草行业在经过1997至1999年的增速下滑之后,2000年开始了恢复性增长。
 
    2001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来,中国卷烟年生产总量从1704万箱发展到近3400万箱,卷烟工商税利从75亿元发展到1150亿元;年产滤嘴烟由95.9万箱发展到了3352万箱;焦油量平均值由每支30毫克左右降低到15毫克。
 
    2002年,“双喜”销量为37.6万箱,在全国单品牌销量中排名第10位。
 
    广东卷烟工业大重组 夯实“双喜”大发展平台
 
    “双喜”近两三年来跳跃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东卷烟工业的联合重组,重组打破了指标的束缚,集中了优势资源。2003年,新广州卷烟二厂重组前,“双喜”产量只有40万箱;2004年,广州卷烟二厂、广州卷烟一厂联合兼并南海卷烟厂,产量升至50万箱;2005年,广东卷烟工业实现联合重组,成立广东卷烟总厂,产量达到67.8万箱;时至今年上半年,产量已突破46万箱。假如没有重组,这种发展成就对于原广州卷烟二厂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通过联合重组,很快就做到了。
 
    “双喜”品牌的扩张还呈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品牌规格向高端扩展,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是2004年推出的硬盒经典醇香和软包经典醇香,还是2005年底上市的世纪经典,档次均在传统“双喜”之上。预计,今年经典醇香系列产品的销量可达20多万箱。“双喜”所有规格都在二类以上,是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二类烟,整体盈利水平较高,它的扩张为广东卷烟工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仲艳)
 
    优秀品质 执著追求
 
    无论是公私合营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双喜”始终秉承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品质至臻至善。
 
    在公私合营时期,据“广州市公私合营南洋卷烟制造厂社会主义改造情况”记载:广州厂……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直接有利于提高质量和节约原料,降低成本,采取了很多措施。此外,制定各工序半制品水分标准,加强检验制度,在各车间设立检验工种,都直接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行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广州卷烟二厂也通过“七五”、“八五”期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投入巨资改造厂房,引进制丝、卷接包设备。“九五”时期,又实现了制丝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并建立了标准化技术保证体系,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企业还建立了强大的技术研发体系,深入研究消费者口味需求及其变化,不断完善产品香味和口感,广东“双喜”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高香”风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广东“双喜”在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稳步提升,并多次荣获行业优质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2005年9月,广东“双喜”还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广东卷烟行业首个上榜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