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控烟力度不能犹疑

2007-09-05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7中国企业500强”近日发布。舆论已经注意到,在500强企业中,有10家烟草公司跻身其中。红塔公司更以收入408亿元的业绩进入前100名。
 
  对于烟草行业而言,这是一件喜事,但对于中国步履蹒跚的控烟事业来说,却不是一个好消息。原因很简单,烟草经济的强大,恰与控烟的方向相背离。在当前的国情下,在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下,10家烟草企业跻身500强,成为一个不无苦涩的信号。烟草经济越强大,其对人类健康的负作用也就越明显。烟草经济越强大,控烟事业的任务就越艰巨。
 
  早在2003年,中国政府就已顺应国际控烟的大趋势,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向国际社会作出了承诺。2005年,全国人大批准了这一公约。尽管如此,中国控烟事业仍遇到不少现实的困难与矛盾。主张控烟者认为,烟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但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烟草业产生的税收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中国拥有高比例的烟民;烟草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等命题联系在一起。
 
  同时,中国还有着并不健康的烟草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深入到民众的内心里,并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细节当中。此外,中国实行的烟草专卖制度之下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成为反控烟的重要力量。
 
  情形显然十分复杂,控烟已不单单是卫生界的议题,也是一个社会议题,一个经济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议题。激进的控烟措施,在中国恐难奏效。很多事情,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国际上烟草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的控烟措施当从减少烟草供应和降低烟草需求两方面同时发力。
 
  从减少烟草供应的角度,一般的措施为实现作物替代和多种经营、减少或去除政府在烟草产业上的补贴,以及为烟草贸易设置障碍等。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重心也就自然落在了实现作物替代和多种经营上。烟草经济涉及到的不仅是50万烟草行业职工的利益,更涉及到人数众多的烟叶种植者等人群的利益。如果作物替代的目标不能实现,烟农等的利益受损,不仅会产生社会问题,也会为反控烟者提供反对借口。
 
  在降低烟草需求方面,措施多为在国民中进行健康教育,对烟草广告作出限制,提高烟草税以实现价格调节,以及立法禁止烟民在特定公共空间内吸烟,等等。这些措施当中,有些是存在争议的。比如提高烟草税,在控烟者看来,是非常有效的举措,但亦有不同意见,认为中国中高档烟草往往不是私人消费,因此至少在中高档烟草消费方面,价格措施效用不大。不过,即便排除有争议的措施,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推进的。如切实限制烟草广告和促销,限制影视剧中随处可见的吸烟镜头,并不算太难的任务。
 
  真正的难题在于,一是改良烟草文化,涉及到社会文化层面的进步,不是短期可以完成;二是控烟力量与反控烟力量形成悖论。
 
  文化的改良常常是艰难的任务。在中国,吸烟尚未被真正看成为可能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对于被动吸烟的危害,尽管社会上早已有认识,但出于特定文化环境的作用,无论是吸烟者,或是被动受害者,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仅如此,中国反有“敬烟”一词,形象地说明了烟草的褒贬色彩。故此,健康教育必须与烟草文化的改良同时进行,否则,前者的效果会大大打折。
 
  更大的困境则在于,控烟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有就业、税收等方面的顾虑,更有烟草行业出于利益考量本能地抵制。尴尬是明显的,一方面,从国民健康的角度,从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角度,控烟事业必须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烟草专营的利益又使政府的控烟决心难显实效。
 
  烟草行业一向乐于把行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但若把10家烟草企业跻身500强也当作一件喜事,大多数国人是不会赞同的。我们该怎么办?究竟是眼前的既得利益重要,还是民众身体健康、长期更多的医疗开支更重要?这并不是一个非A即B的问答题,但还是需要一个更为明确的回答。无论是通过政府自身力量,或是利用政府之外的机构和个人力量,来加大控烟力度,应当成为不能犹疑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