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烟草行业企业组织结构和卷烟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品牌扩张战略的实施,作为卷烟工业原料的烟叶的基础地位日益重要。白肋烟作为混合型卷烟生产的关键原料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混合型卷烟的吸食质量,在吸烟与健康、烟草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卷烟以降焦减害、降低成本为中心任务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下,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作为中式卷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今后我国卷烟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白肋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卷烟生产乃至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我国白肋烟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从美国引种白肋烟,1970年初步形成鄂西和川东两个白肋烟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国家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卷烟原料生产,白肋烟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步增加,白肋烟主产区也选育出适宜种植的首个白肋烟雄性不育杂交种--鄂烟1号。但很少进行综合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生产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规模仍属于数量效益型。
1986-1990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开展了第一次中美合作改进中国白肋烟质量的技术研究,初步解决了白肋烟生产中“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调制不当”的问题。同期初步形成了白肋烟生产技术规范,国内外烟草专家评价:中国白肋烟烟叶外观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烟叶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明显提高,烟叶综合质量评价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此,湖北省白肋烟作为中国品牌进入国际烟草市场,中国成为世界白肋烟种植销售主产国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白肋烟产区片面追求烟叶产量和外观颜色,生产过程中偏施氮肥,造成烟叶营养失衡,突出表现为烟叶化学成分不协调,刺激性较大,烟叶烟碱含量过高,掩盖了白肋烟的特有香气,尤其是白肋烟上部叶烟碱含量过高,严重影响了白肋烟烟叶的可用性。为此,中国烟草总公司与菲莫和英美烟草公司合作分别在湖北建始和恩施开展优质白肋烟生产技术研究,结合湖北白肋烟产区的生产生态条件,在栽培、调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改进,对白肋烟的质量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生产技术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原因,大面积生产的白肋烟叶烟碱含量偏高、工业可用性不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1999年,中国烟草开展了国产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及配套技术的研发工作,国家烟草专卖局针对国产白肋烟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将《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可用性技术研究》作为重点,以降低烟碱、提高香气、提高工业可用性为主攻方向,选定由郑州烟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烟草白肋烟试验站、云南烟草研究院、四川达州烟草研究所在湖北白肋烟主产区和云南有关产区进行联合攻关,在项目实施的三年时间里,科研示范面积累计2415公顷,主要示范区湖北鹤峰、恩施、建始和云南宾川白肋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部分示范区上部烟叶烟碱含量由原来的6.5%降至4.5%左右,平均烟碱含量小于4%,氮碱比达到1左右,刺激性减少,可用性增强。
2002年7月29日—8月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农业、工业有关方面的行业内专家对示范区白肋烟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进行了评价、评吸和项目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
通过研究开发,示范区烟叶整体质量水平明显好于常规烟田,尤其是上部叶成熟度得到明显改善,叶片厚度明显降低,身份适中,示范区烟叶质量接近或达到了巴西、马拉维白肋烟的质量水平,感官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白肋烟特征香气和香气量明显提高,烟气劲头已达到适宜的范围,余味也有明显改善,部分示范区白肋烟感官质量已接近和达到美国、巴西烟叶的感官质量水平;项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有多项创新,其中白肋烟综合栽培技术、白肋烟烟碱调控技术研究、白肋烟醇化技术研究,白肋烟化学成分与烟叶质量关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白肋烟生产至调制过程中重要香味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积极努力,中国白肋烟整体质量一定能够跨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到“2010年左右,我国的烟叶质量在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二、我国白肋烟生产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约29350公顷,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和重庆、河南及云南也有少量种植,其中湖北种植面积最大,约16650公顷,烟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白肋烟烟叶出口量占全国白肋烟出口总量的80%以上,四川与重庆共约为10000公顷,云南与河南各1300公顷;主要品种为:鄂烟1号、鄂烟2号、万白5号、KY14×达所26;TN90、TN86,其中鄂烟1号的种植面积最大。
我国白肋烟自引种成功以来,历经引种、发展、提高、稳固等阶段,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烟叶产量严重下滑,生产水平止步不前,烟叶质量提高缓慢等。以我国白肋烟生产规模最大的产区湖北为例,过去一般产量稳定在65万担左右, 1997年产量达到87万担,是国内混合型卷烟生产主要原料基地,也是国内白肋烟出口的主要省份。但目前白肋烟生产发展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生产水平停滞不前,烟叶生产生态环境恶化,烟叶质量提高缓慢,工业可用性较差,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1、白肋烟生产规模大幅下滑。1997年收购量为87万担,1998收购量为33万担,1999年收购量为56万担,2000年收购量为68万担,2001年收购量为55万担,2002年收购量31万担,2003年收购量为30万担,近三年稳定在40万担左右。
2、白肋烟生产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白肋烟主产区基本种植在海拔800-1100m的最适宜区,之后白肋烟种植区域渐次上移,目前基本集中于海拔1200m左右的次适宜区或不适宜区;烟地连年连作,部分田块连续种烟8-10年;土壤理化性状不良;部分产区光照不足,降雨不均。
3、先进适用技术措施到位率低,生产水平停滞不前,烟叶质量提高缓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者多,烟叶种植零星分散,技术指导难度加大,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抬头,先进适用技术难以推广,烟叶质量难以提高。
4、国内白肋烟市场需求锐减。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需求一般每年在80万担左右,当时国内混合型卷烟生产占卷烟生产总量的20%左右;90年代末国内需求一般每年在60万担左右,国内混合型卷烟生产占卷烟生产总量的10%左右。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40万担,国内混合型卷烟生产不足卷烟生产总量的5%。
5、白肋烟市场等级结构矛盾突出。国内对白肋烟等级结构需求主要是中下部烟叶,以中下等烟叶为主。出口备货需求主要是下部烟叶,以下部低等烟为主。因此,造成白肋烟上等烟和上部烟叶积压。
6、白肋烟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白肋烟收购价格明显低于烤烟,实际收购价低于烤烟30%左右,如2000年度白肋烟实际收购均价低于烤烟21%,2001年度白肋烟实际收购价均低于烤烟41%,2002年度白肋烟实际收购均价低于烤烟38%,2003年度白肋烟实际收购均价低于烤烟21%,到2006年度白肋烟实际收购价格仍低于烤烟26%。
7、烟农种烟比较效益下降,种烟积极性严重下滑。白肋烟价格水平偏低,卷烟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生产水平没有根本提高的情况下,其他农作物价格上涨,烟农种烟和种植其他作物的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三、我国白肋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根据“中式卷烟”发展规划,发展“中式卷烟”要积极研究并稳步发展中式混合型卷烟,充分发挥中式混合型卷烟在国内卷烟市场的补充作用,积极应对国外混合型卷烟的冲击。同时,发展中式混合型卷烟也是中式卷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发展中式混合型卷烟,应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对国际混合型卷烟品牌生产技术进行针对性研究,消化、吸收有利的技术,借鉴国外发展混合型卷烟的经验,坚持“以我为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攻守结合”的原则,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中式混合型卷烟。发展中式混合型卷烟,应该鼓励并选择有优势条件的企业,依托现有强势品牌,挖掘潜力,提升技术,培育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
作为中式混合型卷烟主要原料的白肋烟不仅要尽快走出困境,而且要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和可用性这个中心,保持我国白肋烟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针对国际国内白肋烟市场需求特点,转变质量观念,准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加大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白肋烟的质量和可用性,保持白肋烟生产持续、协调发展。
针对国际白肋烟市场,要维持和拓展我国白肋烟的市场份额,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生产优质填充料烟叶;并根据市场特点积极开发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主料烟,切实转变上等烟即优质烟即主料烟的质量观念。针对国内白肋烟市场,要紧紧围绕低焦油混合型卷烟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与重点卷烟工业企业联手,坚持“以我为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攻守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中式混合型卷烟原料。
我国白肋烟生产发展历经中美技术合作、中烟·菲莫技术合作、中烟·英美技术合作以及提高白肋烟质量和可用性等技术创新,近几年白肋烟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含氮致香成分含量提高,烟叶特征香较以前显露,香气的爆发性较好,烟气的凝集感有所提高,配方可用性明显增强。因此,我国白肋烟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有一定的质量优势,只要我们针对市场需求特点,不断提高白肋烟的质量和可用性,我们就能够赢得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从而保持白肋烟的可持续发展。
2、针对目标市场,作好质量定位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目标市场质量需求分类区划生产,建立基本烟田规划建设和保护制度,集中技术和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保持白肋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突出“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严格市场区划种植。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烟为主的基本烟田规划建设和保护制度,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引导烟区向水土条件好、生态条件适宜、技术水平高、专业户或生产大户转移,严格压缩零星分散种植,不断完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烟水配套,提高白肋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借鉴我国优质烤烟基地建设经验,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开展工商联合,建设厂办优质白肋烟基地和出口备货基地,做大做强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和中国白肋烟品牌,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积极研究和推行白肋烟新国标。我国白肋烟28级新国标经初步验证,同原12级国标相比,新标准克服了老标准分级略显粗放的不足,细化了等级范围和判定标准,拓宽了配方烟叶的等级使用范围,有利于卷烟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新标准的科学实施有利于体现优质优价、引导烟农生产优质烟叶,可提高白肋烟生产整体水平。
4、积极探索白肋烟收购、调拨价格体系。市场引导,价格杠杆。针对白肋烟和烤烟的生产成本及收入差距、针对白肋烟和其他作物的比价积极探索合理的白肋烟收购、调拨价格水平,尽可能实现种植白肋烟与种植烤烟的烟农收入持平,经营白肋烟与经营烤烟的企业效益相近;尽可能维持和激发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5、打造白肋烟品牌。在提高白肋烟质量和可用性的同时,以国家局实施品牌扩张战略为契机,打造白肋烟品牌,利用区域优势,规范经营行为,推行入户预检和封闭收购制度,着力解决混级、混部位和掺杂使假行为,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树立诚信形象,实现由品牌向名牌的跨越。
6、积极探索烟叶生产组织形式。面对当前烟叶产区的新形势,推行“土地集约化、烟区生态化、烟农职业化、管理企业化”的运行机制,烟叶产区应积极探索“烟草公司 + 村委会 + 农户”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这将是今后白肋烟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对稳定烟草支柱产业、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白肋烟生产规模效益、提高白肋烟质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7、提高白肋烟工艺处理水平。混合型卷烟的吸味与原料的工艺处理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工业、农业必须紧密协作,加强白肋烟工艺处理水平的研究,提高白肋烟烘焙处理水平,积极改善我国混合型卷烟吸味不足的问题;科学合理应用辅助材料降焦技术,研究合理叶组配方技术和加香加料技术,努力解决白肋烟烟碱偏高、呛刺感较强的问题,积极开发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不断提高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质量。
8、加强白肋烟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建设。我国白肋烟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生产白肋烟的核心技术。只有在白肋烟生产技术上不断提高和创新,并尽快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白肋烟产品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白肋烟技术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9、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国际、国内白肋烟生产技术合作,大力开发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1)积极选育和推广优质抗病白肋烟新品种,加快白肋烟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根据卷烟工业发展要求,选育白肋烟特征香显著、烟碱含量适宜的品种将是白肋烟新品种选育的目标和方向。
2)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烟区生产实际,进一步完善漂浮育苗、地膜移栽、成熟采收、科学晾制等规范化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适应不同市场质量要求的规范化生产技术。
3)建立以烟为主的基本烟田规划建设和保护制度,缩小烟株部位间、等级间质量差异,培育稳固的优质白肋烟区,加强烟水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实施全轮作周期养分综合管理。
土壤营养状况与施肥是烟草生产中对烟草品质,特别是香吃味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增加根际区有益土壤微生物的群体,改善根系对肥料吸收的营养环境,提高对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增加烟叶的香气。要以烟叶营养平衡为中心,统一种植制度,统筹安排施肥方案,实行养分综合管理。围绕控氮降碱,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调整养分形态和用量。
5)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加强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建设,强化测报的预警功能,进一步减轻病虫危害;采取“统防统治,预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我们深信,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作为中式卷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必然。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白肋烟生产经过不懈努力,一定能适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