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改造烟叶生产环境,确保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烟粮争地状况日益突出。土地是有限的,种植的烟叶多了,种粮面积自然就要减少,烟粮争地成为客观存在的现实。同时,烟粮比价的变化对种烟比较收益造成了影响,引发烟叶种植规模的波动,农民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导致一些烟区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种烟的烟农基本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烟叶种植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2003年云南省农调队对云南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分组资料显示,随着烟农文化程度的提高,其烟草收入也在增长。而且烟农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比重要高于非烟农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比重,超过近3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烟农中,随着烟农人均烤烟收入的增长,其文化程度和受专业培训程度在提高。在人均烤烟收入100元以下的烟农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烟农比重仅为23.95%,受过专业培训的烟农比重仅为5.63%;在人均烤烟收入2000-2500元的烟农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烟农比重达到75%,受过专业培训的烟农比重达到25%。说明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烟农种烟收益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烟农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不利于烟农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造烟叶生产环境。
1、加强烟区生态环境保护。
烟叶是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叶片边生长,边形成致香物质,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生态环境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生长过程中香气值的积累需要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一旦土壤的某一项指标发生变化,烟叶的质量也将受到影响。部分植烟区土地连年种植,无法休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部分产区普遍存在耕层浅薄的情况,病虫害逐年加重。因此,有必要在烟区逐步实施耕地轮休制度,恢复耕地肥力。同时加强宣传,并给予烟农一定数量的补贴,引导、鼓励烟农保护烟区生态环境。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关于保护环境的原则要求,积极寻求国际间的技术和财政支持,提高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充分利用先天优势,加快技术改良,生产出生态型、无公害的烟叶、烟草,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促进我国优势烟区烟草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2、做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
发展“中式卷烟”要以提高主要产区烤烟的香味风格为基础,在栽培措施和品种选育上要对有利于本地区香味特征方面的技术有所侧重。区划应关注市场需要,发展中式卷烟需要的烟叶,以香味风格品质为目标,分出有香味品质特点的和市场需要的可用性强的烟区。各地区栽培技术、品种选育以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香味特征为主。
建议把资源布局向云南等优势烟区转移,为烟草种植区域的优化调整创造条件,促进烟草种植从次适宜区向适宜区的集中,进一步提高云南等优势烟区烟草种植业的区域化、产业化水平。同时,国家应帮助并积极支持其它省份次适宜区的烟农顺利实现向其它作物的转产,尽可能地减少烟草种植替代造成的经济风险。
3、调整烟粮比价,稳定烟叶种植面积。
我国烟叶收购价格的确定遵循的是烟粮比价关系,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粮食生产。因此,烟叶收购价格经常随着粮食价格的变动而调整,烟叶种植面积也因此处于不稳定状态,粮食价格上升,烟叶面积滑坡。
烟草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较高的经济收益能够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贡献。如果选择社会经济水平较低而种烟比较效益较高的地区进行烟叶种植,则能够有效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支持当地的扶贫工作。例如,云南省农调队对云南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分组资料显示,2003年20%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烟草收入仅为42.8元,而20%的高收入农户人均烟草收入为385.4元,随着农户烟草收入的增长,其人均农业收入也在增长,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云南农户的主要农产品为粮食、烤烟、蔬菜等,凡人均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其烟草种植的收入普遍都低。自年收入超过1000元的起,其烟草收入均超过蔬菜的收入。农户收入进一步增高后,收入结构出现分化,特别是最高收入组三项收入均陡降,表现为其非农产业的大发展。由此可见,一旦农户有了更加丰厚的收入来源,其选择种植烤烟的积极性就下降。由此可以看出,烟草种植对云南农民增收作用明显,也是贫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对促进云南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3.3 依托社会条件,推动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3.1 加速烟叶生产市场化进程
1、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烟叶市场秩序。巩固烟叶流通秩序,加速信息化管理进程,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烟叶经营制度。
2、逐步取消国家定价,实行市场调节定价。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任何价格的变动都会引起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发生变化。竞争必将促使烟叶经营企业努力提高烟叶质量,改善经营服务,降价管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发展。
3.3.2 提升烟叶种植管理水平,树立烟叶品牌
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市场竞争靠的是品牌竞争。抓住了品牌,就抓住了市场竞争的关键。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多数烟叶产品仍然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产品市场化的“软肋”。因此,实施烟叶品牌化是烟叶市场化的内在要求。烟草行业联合重组的目的就是构建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但是如果没有烟叶做支撑,大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就都无从谈起。烟叶生产首先要有大发展,否则就难以支撑起这种品牌规模的扩张。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烟叶品牌的树立。
1、加大烟叶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国内烟叶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声誉,但仍然存在烟碱含量偏高、上部烟可用性差、上中等烟比例低等问题。因此,必须正视中国烟叶与国外烟叶品质的差距,增强烟叶质量的竞争意识,打造地区烟叶品牌。
2、提升烟叶质量,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
降低烟碱含量,协调好化学成分,提高烟叶质量,改善烟叶等级结构,从而塑造出中国烟叶高纯度、高标准的形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地区烟叶品牌体系。
地区品牌烟叶生产要向国际优质烟叶的生产水平看齐,田间烟株长势长相要达到国际优质烟的标准,建立地区烟叶品牌基础体系,使烟叶质量风格符合中式卷烟的需要,提高地区品牌烟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大对各种专用化肥、地膜、烤房、烟区水利建设的投入;积极兑现烟叶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在选种育苗、整地起垄、移栽盖膜、科学施肥、防病治虫、揭膜培土。打顶抹荪、成熟采摘、科学烘烤、分级扎把等过程中全方位进行技术指导,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
3.3.3 以市场为导向,以烟农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探索烟农生产组织新形式。
市场化是中国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依靠市场协调好烟草公司、工厂、政府、烟农以及市场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1、引导专业化分工生产。在育苗、大田、烘烤、分级、植保等环节和技术上进行分工生产、专业管理,在土地承包权转让、技术指导、物资扶持和交售烟叶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2、开展集约化经营和管理,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运用机械化作业,在劳动力减少和生产度集中的前提下,减少烟农劳动强度和负担,使烟叶生产由小规模转向大规模、由分散转向集中。
3、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烟叶生产活动的规律,探索科学化、高效化、实用化的管理模式,
4、建立健全烟叶支持保护体系。可通过建立市、县两级烟叶发展基金,从风险补偿、基础设施、灌溉设施以及产前投入等方面进行支持,保护烟农的基本利益,减少和预防生产风险。
5、树立诚信意识。烟叶商业企业目前还存在各种短期行为、投机行为以及官本位思想,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因此,在烟叶生产经营中,要加大诚信教育,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信誉,以诚信求发展的市场经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