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下的烟农增收“云南答案”

2019-09-19来源:中国烟草

8月21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5号,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发展多元产业促进烟农增收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

“烟农增收的三个阶段(设施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共建渠道、产业融合)实现了多元增收由产品到产业,再到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标志着烟农增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行业依托烟草产业链和产业发展优势,坚持质量兴农、产业强农、品牌富农,分三个阶段探索出了一条从产品到产业,再到产业链的多元产业发展新路径,为烟农拓展了产业领域,为卷烟零售户拓宽了产品销售范围,增加了产业收入。”

“2017年实现烟农增收53.54亿元、户均4600元。2018年实现烟农增收95.63亿元、户均9300元,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产业达到10个,产值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产业8个,产值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产业22个。”

……

发展多元产业促进烟农增收是行业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后的又一重要政治任务,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新篇章已经开始书写。

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烟区,正是“自主品牌、共建渠道、产业融合”烟农增收新模式的探索者。云岭大地上,巩固“烟叶+”的产业体,增强“云香+”的品牌力,提升“农商+”的渠道网,畅通“农户+”的利益链,扛起“产业+”的扶贫担,云南烟草人给出了烟农增收工作的“云南答案”。

绘就烟草产业发展与烟农增收共进共荣的磅礴画卷,终究要靠一笔一笔用心着墨,唯有实干才能具体,具体必然生动,可以让画卷更隽永。8月下旬,国家局赴云南开展烟农增收暨扶贫攻坚重点报道集训,记者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山野,从一个个细微的见闻中,在发展烟农增收事业的一环接一环中,深刻感受到行业发展多元产业促进烟农增收的使命和情怀。

一棵烟株培育一个产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举措。但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却需要智慧。

8月是丰收的季节。蓝天丽日下,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连片的烟田已不复往日绿海泛波的盛况,中下部烟叶被采摘一空、剩下四五片顶叶的烟株,仿佛冬季掉光树叶的枝丫看起来有些稀疏。

对于这个种烟历史悠久的乡镇而言,过去数十年来,每当这个季节,摘烟、烤烟、卖烟毫无例外地占据着人们生活的中心,烟田呈现一种相对单一而恒定的景象。然而,这一景象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垄体饱满的烟垄上,8月12日播下的长寿仁豌豆已有拳头般大小、伸展出八九片嫩叶,未来的50天,它们将顺着缠在烟株上的吊线攀爬、开花、结荚、生豆,让烟田再度绿意盎然。

这绝不是一块传统的烟田。烟叶采摘后种上豌豆,每亩产量约800公斤~1000公斤,在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期间上市销售,按照2018年本地市场7元/公斤的均价计算,亩产值5600元~7000元,与烤烟产值相当,甚至更高。

“豌豆通常在立秋前后,视烟叶采摘情况而播种,所以叫秋豌豆。”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昆明农禾有限公司负责人邹炳礼认为,烟后套种秋豌豆有几大优势:

第一,烟株是现成的,且株距适中,不易倒伏,省去地里插竿环节,一亩地节约成本约800元。第二,烟垄较高,立秋后大理雨水较多,可以防范豌豆被水淹。第三,烟田钾肥含量较高,豌豆是喜钾作物,不用追肥就能顺利出苗,节约成本。

邹炳礼算过一笔账:豌豆生长期2个月,收获期2个月,周期短,且在大理州的气候下,豌豆在12月下旬霜期到来前采收完毕,上市销售较之外地的豌豆更早,市场前景好。更重要的是种豌豆技术要求不高,投入也较少,5公斤种子170元、肥料300元左右、农药200元左右、网线60元、人工1200元,一亩地满打满算不到2000元,低投入高产出。

同样是一亩烟田,以前烟农收入就靠烟叶,现在还有秋豌豆,两者相加产值超过1万元,收入实现翻倍,烟季结束后很多烟农不愿再出去打工,种田既能照顾家,也能挣到钱,何乐而不为?

贫困烟农也受益匪浅。2016年以来,大理州通过烤烟种植计划倾斜、发动农户套种秋豌豆、开展定点帮扶等措施,促进全州10965户建档立卡贫困烟农实现脱贫8848户,贫困烟农脱贫率达到80.69%。

2013年,下庄镇烟后套种秋豌豆30亩,到了2018年全县达到5.6万亩,实现产值3.25亿元;2019年计划种植6万亩,预计产值3.5亿元,基本与全县烤烟产值持平。在整个大理州,秋豌豆推广种植已达10万亩,产值超过5亿元。

“可以说,烟后套种秋豌豆对于稳定优质核心烟区,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政府非常支持。”下庄镇镇长李金红介绍,县政府领导不止一次强调,地方发展产业要向烟草行业学习,“烟草人利用一棵烟株培育出了一个产值超亿元的大产业,为烟农增收和脱贫攻坚趟出了一条好路子。”

那么,这样一个大产业,是天生就有,还是艰苦摸索而出?

在苍山洱海逐梦的90后

走进大理州烟农增收产业孵化园,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墨红玫瑰、番茄、牛尾山药、姬松茸、药用百合等争奇斗艳,云花、云蔬、云果、云菌、云药5类作物、35个品种琳琅满目。

每一个大棚外都挂着牌子,品种、种植时间、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技术负责人一栏,李梦洲的名字多次出现。他是什么人,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1990年,李梦洲出生在昆明市禄劝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心中有了一个农业梦。2014年从云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专业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是毅然扎根乡村,希望一展所长。老家普遍种的是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李梦洲并不想循规蹈矩,那样没有出路,而要发展一个新品种,他心里又没底。

李梦洲收集相关信息,得知祥云县有城川烟农合作社,合作社有孵化园,引入了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重在开展技术孵化和产品孵化,推进技术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订单跟着孵化园走,技术跟着孵化园学,品种跟着孵化园种,这是最吸引我的。”2016年,李梦洲只身来到孵化园学习新品种种植技术。

一开始,孵化园只是从海南引进了玫珑蜜瓜小范围试验种植,后来种类和品种越来越多,李梦洲几乎都参与其中。通过两年的实验筛选,他依托合作社流转了土地,自己种植了12亩玫珑蜜瓜和6亩牛尾山药,“掌握了技术,又经过了实践,自己有信心就敢去尝试”。

李梦洲年初种植的玫珑蜜瓜已经收获,亩产2.2吨,除去各种成本5000元,亩均纯收益4500元,现在又种下了第二茬。8月底,牛尾山药可以采收了,预计亩产3.5吨,按照当前7.8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2.7万元,纯收益可达1.4万元。

玫珑蜜瓜对种植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每个环节都需要精耕细作,与在孵化园里试验不同,自己种瓜总希望更节省一些,为了赶时间,李梦洲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地里栽苗;大棚平常开窗通风,遇上下雨不管几点都要去关窗,晚上经常要刷天气预报,操心得睡不好觉。

“的确很拼很累,但我是农民,这点苦还是能吃的。”学校里的知识学以致用,通过农业生产有了一份事业,不单单能够自己生活,还有余力帮助父母盖新房、过好日子,李梦洲感到满足。随着冷链运输的逐渐畅通,他还打算发展鲜切花和食用玫瑰,对于未来的美好,李梦洲很有希冀。

在李梦洲看来,发展产业不是找到一个品种栽下去那么简单,必须前端有技术支撑、后端有市场基础,即使较为成熟的秋豌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也需要解决品种优化、技术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长久地保持市场竞争力。而孵化园通过技术创新、培训指导、合作对接,用成熟的技术体系在适宜的区域推广种植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品种,正是其价值所在。

“孵化园引进的新品种都是用途广、附加值高、周期短、见效快的增收产品,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几年,孵化园在大理州成功推广党参、药用百合等云药560亩,带动烟农增收300余万元;姬松茸100亩,增收50万元;玫珑蜜瓜1000亩,增收1500万元;牛尾山药、番茄等云蔬1000亩,增收950万元……

瞄准市场引进品种,有订单再生产,技术成熟再推广,体系化的运作为烟农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李梦洲在其中尽着一份力量,这令他非常自豪,每每有同学来访,他都会带到田间地头:“看,这是我弄的。”

有了好的增收产品,烟草人下一步会帮着烟农想什么、做什么呢?

从小山村迈向大天地

“种任何一样东西,市场决定一切,没有市场,产业很难发展,做大了也是等死。”多元产业要发展,市场拓展最关键,这是城川烟农合作社增收办主任朱国云的切身体会,更是大理烟草人多元增收努力的方向。

大理州局(公司)乃至整个云南烟区扎实推进烟农增收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烟农合作社作为主体和平台。过去,全州有大大小小的烟农合作社20多个,你引两个品种,他种3个作物,我又打造几个品牌,既小又弱,力量分散,存在增收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薄弱,资源重复浪费,销售渠道不畅等弊端。

农产品处于完全的市场竞争之下,小打小闹没有前途。为了将资源整合起来,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大理州局(公司)引导全州的烟农合作社先是整合成一个县一个,2018年年底,12个县(市)的烟农合作社又共同组建云香萃烟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联合社理事长李海波介绍,“联合社对上,衔接订单,开拓市场,形成联合社负责市场销售,烟农合作社负责生产的经营格局;对下,整合资源,畅通销售、生产、加工、物流渠道,快速促进增收产业发展。”聚指成拳,力量就会不同,象牙软香米销售的嬗变就是有力佐证。

联合社成立前,产于洱海边的象牙软香米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只在本地生产、销售,因为市场有限,消费能力弱,形成库存积压,烟农收入低。联合社成立后,统一使用“润色添香”品牌,创新搭建“云香大理全渠道营销平台”,线上消费者直接网购,线下进入卷烟零售店销售,与陕西集群e家签订200吨采购协议,极大地提高了象牙软香米的销售效率。

随着整个产业链的联通融合,越来越多的优质增收产品从小山村迈向大天地,进入千家万户。在联合社加工仓储分拣配送区的一面牌子上,有这样一份成绩单:截至8月26日,联合社实现销售收入2224.97万元,涉及42个产品品类,市场覆盖24个省份。

品牌培育、市场拓展,让发展多元产业带动烟农增收和脱贫攻坚的路子走得更稳、更远。目前,通过联合社销售的增收产品涉及大理州4865户贫困烟农,已直接或间接帮助1075户贫困烟农脱贫。

在李海波的设想里,联合社的经营一定要走出去,把本地的特色产品推向省外市场,也要能走进来,把其他地方的好产品引进来,既让消费者选购到称心如意的好产品,又帮助烟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收致富。“联合社必须壮大自身,提高服务能力。”李海波说:“我们非常感谢烟草部门对联合社的关心和支持,烟农增收梦也是我们的梦,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云南烟草人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个大局,打造多元产业新增长点促进烟农增收的实践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里,一些产业加快成长,有的个人发展轨迹因而被改变,就连小小的合作社也被赋予几多责任,正是这种微观个体变化与时代大势交相辉映,让一个行业的初心愈加坚定,使命更加光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