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11年的彩云之南。
那一年,罕见的持续干旱袭击了云南,数百万亩烟田“大声喊渴”,烟农们无水可用。
灾情考验之下,烟草职工和烟农奋战在第一线,人背马驮、千里送水、接水栽烟……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至今仍定格在人们心里。
灾后,痛定思痛,一项“接地气”的技术——膜下小苗移栽诞生于干旱的烟田中。这项技术不但节约移栽用水,而且减工降本,为云南烟区抗旱保苗、稳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今,4年过去了,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在云南推行得如何?烟农们的反响如何?近期,记者走进云南烟区,走近当地烟农朋友,看一看、问一问、算一算。
膜下盖着“小水窖”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镇太平村的烟田旁,四五个烟农聚在一起交流栽烟心得,脸上挂满笑容。
烟农康国庆告诉记者,他今年种烟20亩,没有膜下小苗移栽技术之前,栽完烟不久就要带着全家老小和帮工一起到烟田为烟苗补水。而整个烟叶生产过程,平均需补水4~5次。“现在,除了小苗移栽时用水外,只需补水1次。节水不说,还省了工钱和运水费。”康国庆说。
提起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的由来,红河州局(公司)技术中心李宏光直陈:“这都是大旱逼出来的。”
铺了一层膜,一亩地就能平均减少补水3~4次,果真有那么灵光?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移栽时将烟苗全部留在地膜内,膜内空气湿度大,叶片蒸腾失水少,形成一种温室效应,非常有利于保温保水。”李宏光介绍说。
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实际上为云南旱季移栽备下了一个“小水窖”。
“2011年,我们开始接触这项技术。说老实话,心里也犯嘀咕,所以就先试着铺了3亩。没想到这项技术盖了帽儿!第二年就铺了10亩,2013年之后,我们全村所有的烟田都铺上了。”康国庆说。
这样的接受过程,同样发生在玉溪市红塔区高仓镇排山村种烟大户张玉明身上。
“膜下小苗是厚积薄发。”张玉明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进行膜下小苗移栽时,正值小苗的‘青春期’,膜内的水分至少可供小苗生长15天;揭膜时,云南旱季基本已过,烟苗的生长就非常快了。”
可就是为了保证小苗“青春期”的用水,张玉明以前没少犯难:“附近有水还好说,最远的要到15公里以外的山沟沟里拉,三天两头补一次水,我家烟田又多,很是熬人呐!而有了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栽烟时,集中拉一次水就足够了。”
由于抗旱效果好,从2013年开始,膜下小苗移栽技术迅速得以在云岭烟田推广。2015年,云南膜下小苗移栽316万亩,占全部移栽面积的51%。
膜下盖着“节省经”
“理解膜下小苗移栽技术,两个关键词很重要:‘膜下’、‘小苗’。前者通过人为铺膜构建了一个利于烟苗生长的小气候,后者则将小苗提前从育苗棚内移栽到大田,延长了大田生长时间,用水少了,育苗期短了,减工降本效果非常明显。”李宏光说。
张玉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膜下小苗移栽技术,仅在移栽抗旱补水环节,一亩地平均就可减少用工2个,减少保苗用水3.6立方米左右。“连同拉水费用在内算起来,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左右。我家今年种烟170亩,省了不少钱!”张玉明高兴地说。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大密罗村11小组的李存林是育苗专业户,今年供苗面积270亩。他告诉记者,自从前年村里实现了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全覆盖以后,育苗期比以往缩短了一个多月,不但管理时间缩短,而且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首先是育苗占地大为减少。由于烟苗长到五六公分就进行移栽,李存林不用像以往那样再将烟苗转到有162个大孔的漂盘中,直至长到十几公分的高度。现在,他统一使用有338个小孔的育苗盘,育苗效率提高了,育苗占地面积也相应减少了,由之前的6亩缩减到现在的2亩。
“其次是培养一盘小苗耗费的基质明显减少了。以前一个小棚需要6包,现在4包就够了。每包基质30元,仅这一项就节省了60元。”李存林说。
康国庆的哥哥康国其也是一名育苗专业户。在他看来,膜下小苗移栽技术与常规育苗技术相比,最大的便利是没有了剪叶环节:“以前一个月内要剪掉3次叶,还得请好几个工人,并且必须在最佳时期内完成,起早贪黑,费心得很!”
没有了剪叶环节,带来的另一个潜在好处是烟苗感染病毒的几率大大下降。“以往每剪一次叶,都会给烟叶留下‘伤口’,易感染病毒病、黑胫病、根黑腐病等,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现在这些担心都没有了。”玉溪市局(公司)生产经营部副部长刘志江说。
据云南省局(公司)科技处处长余砚碧测算,采用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每亩可减少用工2个,降低育苗成本56.5%,全省今年节约育苗费用2.04亿元,节约抗旱拉水费用2亿元以上。
膜下盖着“好光景”
保苗用水减少了、种烟成本降低了……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推广优势明显。但想要烟农真心接受,关键还是要种出好烟叶来。
“长得还真是好呢!质量没得说!一是病虫害少了,二是大田管理期长了,成熟期可比以前早到来15天左右,非常利于烘烤。”50多岁的种烟“老把式”、弥勒市弥阳镇太平村烟农肖卫德说,这几年靠着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和特色品种种植,他的亩均收入增收1000块钱左右。
成熟早,好烘烤。这是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给烟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这一技术对于云南正在推行的津巴布韦风格特色烟叶、“红大”、“K326”等优质烟叶种植更是一个福音。据悉,由于气候条件等限制,“红大”等特色优质烟叶往往在成熟度、烘烤质量上较难把握,而膜下小苗由于具备早生快发、大田生长期长、成熟期延长等特点,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对此,弥阳烟站副站长刘保菊向记者分析道,从生产角度上来讲,膜下小苗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生根能力强,烟株早生快发,“烟苗提前适应了田间的自然环境,并且越到后期阳光和雨水越充足,烟叶进入成熟期也越快”。
正因如此,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甫一推出,就迅速在云岭烟田中推广开来,一时间成为云南烟区推广最快、烟农最易接受的一项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的出现还促使了育苗组织方式的改变。昆明市石林县就以此为契机,将全县的漂浮育苗都纳入合作社管理,实现了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有力地带动了烟叶生产创新升级。
如今,云南省内各地州级烟区正在进一步总结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的推广经验,不仅培训烟农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领,而且结合当地农事规律,在如何确定最佳移栽节令、避开其他作物茬口、精准施肥上,深入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研究,让创新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