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烤烟种植氮肥用量有关问题的探讨

2011-11-25来源: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作者:崔小平

    施肥是烤烟种植中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一般对烟叶产量、品质无不良影响,而氮肥却不同。由于各地土壤、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差异,前茬作物残留氮素的量各不相同,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肥料的种类及施用方法不同,造成了烟株对土壤中氮素和肥料中氮素吸收利用率不同,给正确施用氮肥增加了难度。因此,烤烟的施氮量便成了栽培环节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氮肥用量对烤烟的影响

    氮肥是指具有氮(N)标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常用的氮肥主要品种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铵态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四种类型。

    氮素以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烟碱等形式存在于烟株体内。由于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所以氮有“生命元素”之称。施氮不足,烟株脱肥,并自下而上出现黄白化现象,叶小片薄,产量低,质量差;盲目施用氮肥,缺磷少钾,会使烟株难以落黄成熟,叶片肥大,粗筋暴梗,甚至出现枯死斑点。只有把氮素施得恰到好处,烤后烟叶才能呈现出金黄、橘黄颜色,油分足,弹性强,优质丰产。

    施氮量的多少与品种、土壤、气候及栽培条件有关,也取决于磷、钾营养水平。同一施氮量,有足量的磷、钾配合,表现为适量;如果缺磷少钾,则会表现为过量。一般来说,在适宜的磷钾营养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烟叶产量和品质相应提高。当施氮量超过限度时,过量的氮使烟叶成熟期推迟,干物质减少,含水量大,烘烤时变黄脱水困难,而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经济效益。

    烟株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形式吸收氮素。烟苗喜欢吸收铵态氮,而较大的烟株吸收硝态氮的比例较大。有研究认为,硝态氮有利于柠檬酸和苹果酸的积累,能增强烟叶的燃烧性。铵态氮能促进烟叶内芳香族挥发油的形成,增加烟草的香味。而且,铵态氮有利于氮化物的代谢,如随铵态氮比例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氨基酸、蛋白质、烟碱含量增加,而还原糖含量降低。从近年来的研究可知,这两种形态的氮素,对烤烟产量品质有着不同的影响。硝态氮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既能促进大田前期及旺长期烟株的迅速生长,又有利于后期烟叶的落黄成熟,但受雨水的淋溶影响较大。铵态氮肥施用后表现为烟株矮,叶片小,成熟期推迟。玉米茬地种烟生长慢、长势弱、不开片,与土壤中残留过多的铵态氮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玉米茬地种烟时,应增大硝态氮肥的使用比例。在烤烟生产上,硝态氮肥使用比例控制在25%~50%较好,这样既能满足烟株前期迅速生长的氮素供应,也不会因肥料流失过多而造成中后期缺氮,同时又不影响后期烟叶的正常落黄和成熟,从而获得较好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作为氮源的氮素种类有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是速效性氮,能在烟叶快速生长期,为其供给大量的速效性氮素;有机氮是缓效性氮,经过分解最终还是要转化为铵态氮,并且其中一部分经土壤的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才能被烟株吸收利用。有机氮释放缓慢,在烟草正常生长季节,仅有20%~60%的有机氮转化为有效氮。有机氮能供给稳定释放的有效氮,满足烟株对养分的需要,并把渗漏和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厩肥的成分依家畜种类、饲料优劣、垫圈材料和用量以及其他条件而不同。厩肥平均含有机质25%,氮约占0.5%,五氧化二磷约占0.25%,氧化钾约占0.6%。

    新鲜厩肥一般不宜直接施用,要经过充分腐熟、沤制之后,再施入烟田。否则,施入未经腐熟的厩肥,肥料在土壤中腐熟慢,烟株旺长期吸收不到肥料,会造成烟株成熟延迟。

    饼肥是烟草的好肥料。饼肥有机质含量高,尤其氮、磷、钾含量高。烟田施用饼肥不但可提高产量,而且对烟叶的颜色、油分、弹性、光泽、香气等均有改良作用。饼肥中氮、磷多呈有机态,氮以蛋白质形态为主,磷以脂酸、磷脂为主,这些有机态氮和有机态磷,不能直接被烟株吸收,必须经过腐熟发酵才能发挥肥效。故在施用饼肥之前也要经过沤制。

    我国秸秆还田较差,近年来随氮素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这对提高烟叶品质起到了限制作用。近年来,山西省烟叶产区广泛开展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试验,在烟田大量施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氮肥的施用量

    根据土壤速效氮确定施氮量。施氮量要根据土壤基础肥力状况、种植的品种、烟叶最佳品质的需要氮量和计划产量计算。目前,山西省推广的秦烟96、9717 等,是较耐水肥、烟碱含量较高的品种。通过生产实践,亩产175公斤烟叶,约需吸收纯氮7.5~8.5公斤。在推算出总吸氮量后,再根据烟田土壤有效氮含量及烟株对有效氮的吸收率,算出施氮量。一般土壤理化性状好的地块,土壤中速效氮的利用率可达50%(肥地低、瘦地高)。如碱解氮为100ppm的土壤,每亩含有效氮15公斤,烟株只能利用7.5公斤左右,不足的部分就要由施肥来补充。在正常情况下,氮肥中氮素的吸收利用率达50%,由此推算,上述地块亩产175公斤左右烟叶,需施纯氮1~2公斤。

    根据土壤有机质确定施氮量。土壤有机质在1.5%以下的地块亩施纯氮4公斤;有机质在1.5%~2.5%的地块,亩施纯氮2~3公斤;有机质在2.5%~3%的地块,亩施纯氮1.5~2公斤;有机质超过3.5%以上的地块,亩施纯氮1~1.5斤。

    另外,施氮量多少还要看烤烟各生育期与农时是否适当,也就是移栽期是否顺应当地的农时,否则适宜的施氮量很难发挥科学调控作用。例如,山西省多数烟区春季干旱,土壤水分亏缺,限制了烟株对氮素的吸收,使大量未被吸收的氮素残留在土壤中,直到成熟期才被吸收,造成了旺长期供氮不足,成熟期吸氮过多,烟株贪青晚熟,调制后烟叶外观与内在品质低劣。由此看出,若移栽期不当,即使施氮量适宜,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

氮肥的施用方法

    基肥与追肥根据烟田土壤的性状确定适宜的施肥方法。土质黏重的地块持续供肥力强,土质粗松、保肥力差的砂土地或肥力过低的地块,持续供肥力差,生育后期供氮水平住往达不到要求。这样的地块宜采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但追肥的时间除多雨地区,一般应在栽烟后25~30天完成。

    生产实践证明,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调节施肥总量。这是由于年度间降雨分布不均,烟株对土壤和肥料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不同,采用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的方法,可以在追肥时对原定的施氮量酌减,以避免烟株后期吸氮过多而降低烟叶品质。二是促使烟株生长一致。由于基肥很难一次施用均匀,加上移栽的烟苗强弱不一,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可以对小苗弱苗追偏心肥,促使烟苗生长一致。

    施肥位置。肥料施入土壤中的位置直接影响烟株对肥料养分的吸收。多数烟农是在烟株旁刨穴追肥,而基肥的施用大体上分为条施与穴施。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如肥力高、持续供肥能力较强的烟田,基肥宜穴施,使肥料集中在根际附近,供烟株生长前中期大量吸收;对肥力偏低、持续供肥力差的烟田,基肥宜条施,防止烟株生长前中期过量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施氮总量适当,如果施肥位置不当,也会发生烟株中期吸氮不足。不论基肥还是追肥,施肥深度均以地表下15~20厘米为宜。

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施肥种类不尽合理。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试验和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烟草所需要的氮素化肥,施用硝态氮比单施铵态氮好。一般情况下,在烟苗移栽后的 20天内,施25%的硝态氮、75%的铵态氮为宜;在移栽后25天追肥,应各施50%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其原因是,烤烟在移栽后的30~60天期间是吸氮高峰,占全株总吸收的61.4%。硝态氮可直接被吸收,而铵态氮则要转化成硝态氮后才能被吸收。有机态氮因其分解速度慢,很难与烟株吸氮规律保持同步。有机态氮和铵态氮在土壤中的存留期也比较长,当烟株过了旺长期开始成熟时,它仍在分解释放氮素,使烟叶难以成熟落黄。但是,有机态氮和铵态氮不易被淋失。硝态氮能溶于水,虽然易被淋失,但却是目前可以满足烟草生长和符合养分吸收规律的速效肥料。因此,基肥和追肥应施用一部分硝态氮。

    对增施磷肥和科学施用钾肥注意不够。磷具有促进烟株早发育、早成熟的作用。烟叶成熟期间,烟株一般要吸收大量的磷素,到移栽后90天,约占全株总吸收量的 88%。磷的有效性与土壤温度有关,早春低温,磷的有效性差。适施磷肥尤为必要,各地生产实践证明,富磷烟田烟叶落黄正常,成熟均匀,烤后质量好。

    对钾的施用方法不够科学。烟对钾的吸收高峰也在移栽后的30~60天,约占全株总吸收量的53%。烟株对钾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是同步的,而目前对钾肥的施用方法只注重基肥,而忽视追肥,这样很难与烟株的吸钾规律相一致。因此,提倡用一部分钾肥作追肥,一是利于提高钾肥利用率,二是可以降低成本。

    对微量元素的施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剩都会引起烟株生理机能失调。为缓解生长发育受阻问题,提高抗病性,可每亩适当补施多元微肥1~2公斤,治疗烟株的缺素症,从而提高烟叶产品质量。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烟农还是靠经验施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应力争尽快解决测土配方施肥问题。今年,山西烟区对垣曲县两个乡镇的部分烟田进行了土壤化验分析,其结果是,碱解氮最高的地块达到316ppm,最低的为88ppm,平均为177.9ppm;有机质均在3%左右,最高达到 4.36%,属于高肥区。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平均亩施纯氮1.25公斤以上。大田落黄较好,成熟基本一致,平均亩产179公斤,上中等烟叶比例 89%。而传统施肥的烟田氮素偏高,超过了测土配方施肥标准,造成了烟叶成熟拖后、病斑较重,产质均不理想。

    综上所述,科学配比控施氮,适施磷肥,多补钾肥,增施饼肥和腐熟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烟叶品质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