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烟草农业渐行渐近

贵州省毕节地区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工作初探

2008-06-2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王敏
 
      传统落后、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畜作业……传统烟叶生产方式的种种特征曾经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但如今,在贵州省毕节烟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等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当地烟农已经听到了现代烟草农业渐行渐近的脚步声。 
 
  土地流转,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嬗变 
 
      习惯于勤勤恳恳、精耕细作的毕节地区黔西县协和乡杨柳村的烟农们,如今更善于联合起来用脑子种烟了。去年9月11日,他们成立了一家农民烟草专业合作社,取名为“黔西县杨柳烟农专业合作社”。该社共有186户烟农,种植着连接成片的1260亩烟田,为协和乡发展烟叶规模生产带了个好头。
 
      杨柳村并非“一枝独秀”。与杨柳村一样,同属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双山镇高坪村、毕节市田坝桥镇螃蟹村去年也被列为毕节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示范烟田面积4500亩,辐射示范烟田10万余亩。
 
      现代烟草农业的核心是适度规模种植。针对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土地闲置较多的现状,这三个村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促进土地向种烟能手和合作组织集中。
 
      前不久,记者在毕节地区采访时,毕节地区局(公司)烟叶技术中心主任刁朝强向记者介绍道:“以杨柳村为例,入社烟农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按每亩200~300元的市场价格作为资本投入,将1260亩连接成片的田地用来种烟。毕节地区局(公司)以现金出资,农机具的产权和使用权归专业合作社,烟叶丰收后总收益的70%按入股份额分配给烟农,其余30%全部返还烟区,主要用于烟田基础设施建设。”
 
      站在山头上,记者随着杨柳村烟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牟克昌所指的方向远远望去,山下1200余亩的成片烟田尽收眼底。“瞧,那10余亩地以前就是我家的烟田,现在我们入社了,这一大片全都是合作社的烟田!”牟克昌说道。
 
      对于将自家的烟田全部入社实行规模化种植,牟克昌没有丝毫的担心:“烟草公司为我们合作社设立了每亩最低收入保障。如果每亩烟叶收入达不到1000元,我们就会得到差价补贴。不仅如此,防治病虫害,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技术支持。烟叶规模化连片种植后,玉米花粉传播导致烟叶腐烂等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我们当然有理由放宽心。”
 
      由于是第一年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毕节地区局(公司)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将烟叶丰收后的分配份额设置成不同比例。这种“烟草行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使烟草行业通过合作社规范了烟农的生产行为,生产质量稳定的优质烟叶,降低了交易成本,既充分发挥了烟草行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较好地确保了烟农的利益,调动了烟农的积极性;既实现了行业发展,又实现了农民增收。 
 
  专业服务,从各忙各家到减工降本增效的新跨越 
 
      在杨柳村的育苗大棚,记者看到烟农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育苗作业,技术员们则在旁边悉心指导。
 
      记者问正在忙碌的烟农余成中有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社,他笑着回答:“我不但入了社,还受过专业培训呢!”
 
      通过了解,记者得知,为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并达到减工降本增效的目的,示范点根据入社烟农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力、特长等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分别在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和分级环节组织了5支专业化队伍。这5支专业化队伍的队员经过分工后,分别由相关烟草部门对其进行免费培训,培训考试合格颁发技能证书后进田劳作,余成中就是杨柳村育苗专业队的队员。
 
      近年来,毕节地区局(公司)按照国家局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烟水配套工程覆盖面积达总面积的40%左右,公路已通至全部烟草站点和基本烟区的村组,建成了一大批工艺相对先进的烤房,上了两条打叶复烤生产线,年打叶复烤能力7.5万吨以上,为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今,这1000余亩烟田的育苗全部由我们几个队员负责,每亩育苗成本只有24元。在从育苗到移栽的这70天左右的时间里,其他烟农可以放心出去打工或者做别的事情。我们已联系好了番茄种子,烟苗移栽后,育苗大棚可以继续种番茄,赚的钱全归合作社烟农。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去找啊?”余成中高兴地说。
 
      据刁朝强介绍,自从实行专业化分工后,烟叶生产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当地每亩烟田所需劳动力由以前的40人减少到了21人,成本也由以前的每亩1542元降低到了每亩840元左右。如今,由于烟苗质量和移栽时间统一,烟叶生产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可谓真正做到了减工降本增效。
 
      在大方县双山镇高坪村的一座已经被平整过的石山上,一群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农艺师王发鹏告诉记者,为节约土地资源,去年11月,他们在选好的石山上动工兴建烟叶加工工场。除爆破等技术性工作外,其他活全由合作社烟农来完成。在种烟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今年4月底完工后,这里将建起拥有40座烤房功能齐全的烟叶加工工场。到时候,烟农只要将采收的烟叶运到这里,上炕烘烤、自动回潮、流水分级、打捆后即可直接调走。既大大节省了烟农的工时,还省略了扎把这道程序,节约了成本。”王发鹏指着眼前的工地向记者介绍。
 
      刁朝强告诉记者,示范区通过2~3年的建设,争取达到烟叶生产农机具代替手工作业率60%,全地区商品化供苗率100%,生产物资配送率100%,专业化烘烤率100%,入户预检定级率100%,统一运送交售率100%。 
 
  因地制宜、顺应天时,从靠天吃饭到利用规律的新提升 
 
      今年大年初二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高坪村农民烟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方逊,起床后顾不上吃饭就跑到合作社4个育苗大棚里查看温度情况。今年初,贵州省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风雪,又加上气象局预报说今年8月大方县将提前迎来一股冷空气,根据毕节地区局(公司)“因地制宜、顺应天时”的生产理念,大方县的烟苗必须由以前的5月15日前移栽完毕提前到4月20日之前完成!
 
      为了达到提前移栽的目的,高坪村农民烟草专业合作社在每个育苗大棚里生起了15个蜂窝煤炉来升温,育苗专业队的队员也排了值班表在棚里轮流值班、查看温度。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457米。海拔差异大,造成了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当地素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因此,毕节地区局(公司)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烟叶种植实施方案,同一个县的不同村庄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在毕节市田坝桥镇螃蟹村农民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大院里,记者看到了他们刚刚购进的各种小型农机具。该合作社理事长阮开华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烟田有很多是梯田,有些地里的石头很多,大型农机具在我们这里很难派上用场。因此,我们因地制宜,购买了适合我们的小型农机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嘛!”
 
      刁朝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卷烟工业企业的烟叶需求,他们加强了与各工业企业的沟通。在为工业企业选择烟叶基地的时候,他们也是按照各地特点来综合考虑。比如,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的需求以中间香型烟叶为主,他们就将黔西、金沙、织金等生产中间香型烟叶的县作为其烟叶基地;湖南中烟的需求以清香型烟叶为主,他们就将毕节、赫章、威宁等生产清香型烟叶的县作为其烟叶基地……
 
      几年来,毕节地区局(公司)坚持“因地制宜、顺应天时”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生产要素,探索出了具有毕节地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形成了稳定、区域性特色显著的烟叶质量风格,烟叶内在品质和工业可用性不断提高,全地区烟叶生产连续6年实现了产销平衡。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时,杨柳村烟农余成中从育苗大棚里跑出来,远远地冲记者大声喊道:“等秋天烟叶丰收时,请你再来看一看,和我们庆丰收。”从他的呼喊中,记者感受到了烟农们的美好憧憬与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