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单一品种作物的连年种植和土壤连作,烟草病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被称为“烟草癌症”的青枯病危害最为严重。在青枯病的重发区,烟农谈“病(青枯病)”色变,降低了种烟积极性。本文结合重庆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对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主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各烟区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一、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
青枯病一般在烟叶移栽后1个月后零星发生,7月16日至7月底为第一次发病高峰,烟田发病呈现“来得快、去得慢、面积大”的特点,有的田块整块整齐发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单一病害发生的流行学特点。第二次高峰一般出现在8月6日至8月15日,发生病害的烟田表现出典型的青枯病症状和典型的点片发生的流行学特征。导致大面积死烟的主要病害为烂根和青枯病混发,单一病害发生的比例较小。
二、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气候、肥料与施肥措施、水利条件和抗旱抗涝措施等环境条件;烟田病原累积量;烟草品种的抗病性;烟株生长发育状况和根系发达程度;烟田施肥水平和肥料类型;病害发现和防治时机。
上述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的来看,病原基数大、土质不良和品种抗病性差是导致青枯病大面积发生病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客观原因,人为重视不够和技术措施不到位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观原因。土壤传染、前期侵染、雨后集中发病是青枯病发生的典型方式。有的烟区出现大面积死烟,就是由于前期青枯病的侵染,加上雨后的蒸腾作用导致的。
烟叶的根系发育状况、根系活力与其抗病性密切相关,烟苗移栽后的适度干旱有利于烟草根系的发育,如果烟苗移栽后烟田湿度大或移栽后4周内又浇水的,尤其是向烟田内追施氮肥,会导致烟株根系发育受阻、活力差,加上蒸腾作用,容易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化学防治的基础依赖于烟叶的生长基础,这也是有些防治青枯病的药剂防治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三、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烟草青枯病属细菌性根茎病害,防治难度较大,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因此,在烟叶生产中,青枯病防治必须以栽培抗病烟叶品种为中心,以健康栽培为基础,以药剂防治为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具体措施如下:
1.清除病原。烟叶采收结束后,要及时拔除烟株残体,进行焚烧或远离烟田进行深掩埋,不可作为厩肥堆沤;冬季应深耕土壤,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
2.种植抗病品种。高感青枯病品种是青枯病菌的良好宿主,在病区尤其是重病区必须种植抗病品种,从而切断感染源。根据现有的烟叶品种结构,重病区以种植K346为宜,零星发生区可改种K326或云烟202,未发生青枯病的高海拔烟区可继续种植云烟85和云烟87。
3.推行轮作,改良土壤。在有条件的烟区,可推行“烟、禾本科”轮作;对于种植面积大、不能进行有效轮作的烟区,可大力推广黑麦、燕麦、光叶苕子、苜蓿等冬季绿肥种植,通过半轮作的方式,既可以减少土壤病原量,又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对于pH值低于5.5的烟田,可施用生石灰或白云石粉来调节土壤酸碱度。
4.培育无病壮苗。对常规育苗来说,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搞好土壤消毒处理和客土假植;对漂浮育苗来说,要搞好苗棚、苗池、营养液及剪叶工具消毒,按规定进行剪叶剔苗,并根据苗情和天气状况进行炼苗。
5.调整移栽期,规范栽培技术。重庆市的烟叶移栽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是烟叶旺长期,烟叶需水量大,由于此时天气温度较高且湿度较大,易导致烟株抗逆力下降,增加病害发生几率。在青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通过栽地膜烟或膜下烟来预防,一般可将烟叶移栽期提早至5月上中旬,移栽时烟苗要带水、带肥、带药,高起垄深栽。
6.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氮肥施用量,足量施用烟草专用肥,杜绝超量施用纯氮肥。合理确定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比例,适量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其中堆沤的农家肥要腐熟两个月以上,并进行消毒处理。其中施用的有机氮肥占总氮肥量的20%。
7.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进行统防统治。在青枯病的重病区要在烟苗移栽30天后,每隔7天进行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调查,以便及时发现症状并加以处理;对有既往病史的田块,一旦发现病株,立刻进行全田施药。
8.合理布局田间排水系统。雨季,病菌随地表流水传播是土传病害蔓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凡是病区烟田都要深挖排水沟,并合理布局排水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