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品牌发展观察

2013-11-25来源:烟草在线

  引:从最初的“漫天游”——浮于高端、“满天星”——目标分散并尝试在多个价位段四处出击,到后来的“问道”——引入人才组建科技园力图提升品牌竞争力、“论道”——更加科学的战略决策和产品规划、“品道”——更加深刻的品牌文化发掘及品牌形象塑造、“梯杷”——销量上规模促使“大品牌”修成正果、“感恩”——放低身价回馈消费者以进一步提升品牌亲和力、“为了谁” ——用返璞归真的思想引领品牌进一步务实回归,再到现在的“天下名楼”、“天下胜景”、“万年红”——以自信而豪迈的姿态审视行业对手和自身以使品牌永葆青春活力,我们看到“黄鹤楼”品牌的一系列规格名称就像是一部品牌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无限启发。如果你还在像大多数人一样将“问道、梯杷、感恩”简单的看作是某种官场潜规则的投射,如果你还在像大多数人一样纠结于以上这一系列产品规格的上市次序和价格,那么你已经错过了更美的风景。

  在我国有“四大名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当然,对此也存在争议,也有不少人认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这历史上公认的“三大名楼”比肩的应该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或者四川绵阳的越王楼。

  同样,在我国也有“四大名烟”,即中国烟草高端品牌阵营中的“四大天王”——“华溪楼王”。不过每每提到“黄鹤楼”这个品牌,人们总习惯于用 “后来者”、“搅局者”、“暴发户”、“横空出世”或诸如此类的字眼来形容。诚然,在2003年以前的近十年间,中国烟草的市场版图似乎确实一直是沪系、滇系、湘系“三国杀”的局面,而且毫不夸张的讲,2003年以前甚至于在武汉当地抽“黄鹤楼”的人都少之又少。但自2003年安徽烟草率行业最先进行工商分离之日起,中国烟草走过了十年,“黄鹤楼”品牌也走过了十年。十年间,“黄鹤楼”品牌几近完美的向我们诠释了“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

  2004年,定位百元档超高端卷烟市场的“黄鹤楼1916”面世,在宣告“黄鹤楼”品牌“王者归来”的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引爆了国内卷烟市场压抑了良久的超高端卷烟消费热情;

  2005年,凭借“1916”年份符号、“南洋烟魁壹号”传奇配方、手工工艺、创新烟支、13项专利、雅士族群文化诉求等一系列有着超现实主义意味甚至是超出众多消费者认知范围的产品特性,“黄鹤楼1916”毫无争议的摘得“2004中国优秀品牌形象大奖”;

  2006年,“黄鹤楼”品牌获评“中国烟草十大梦想品牌”称号,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8年,“黄鹤楼”品牌“淡雅香”品类顺利通过行业鉴定,被认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奠基性意义;

  2010年,“黄鹤楼”品牌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达320亿元;

  2011年,“黄鹤楼”品牌销量接近100万箱,达98.88万箱;

  2012年,“黄鹤楼”品牌销量达136.66万箱,同比增长38.21%,首次跻身行业1-3类烟销量排名前十位;品牌销售收入达 640.35亿元,同比增长36.36%,直逼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仅以40亿左右的微小差距居于行业第六位;并以4.69万元的单箱销售收入位居行业第五,排在它前面的是“中华”、“苏烟”、“芙蓉王”、“玉溪”四个“纯一类”卷烟品牌。

  这个曾经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品牌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记录,但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当一个超高端卷烟品牌的身架下探至 13元/包的价位之时,该品牌的高端形象却并未因此而大打折扣。任何一种事物成功的背后,有必然也有偶然,有实力也有噱头,但当饱受诟病的“楼烟”可以将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诠释的如此完美(“黄鹤楼”品牌近些年在国内超高端卷烟市场独占鳌头,在15元档和低一类市场持续领跑),我们不得不开始相信, “黄鹤楼”品牌的成功是必然多于偶然、实力多于噱头。

  “黄鹤楼”强大的品牌张力令其仿佛无所不能,其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的细支烟产品规格“硬天下名楼”一经上市便成为细支市场的佼佼者,2013年前九个月的销量轻松突破两万箱,达2.6万箱。“细支”占位及时,而15元/包的价格一方面将品牌的根基打的更牢,另一方面又将品牌的亲和力提升了一个层次。同样是在该价位推出的另一款新品“硬万年红”2013年1-9月份也有近万箱的销量。此外,2013年四月份“黄鹤楼”品牌在13元/ 包价位推出的新品“硬雪之景”也展现出了不错的市场潜力,至9月底已有超过2000箱的销量。

  2013年1-9月份,“黄鹤楼”品牌总销量为123.29万箱,较去年同期的107.01万箱增长了15.21%;在15元档的销量为 35.02万箱,较去年同期的30.27万箱增长了15.69%;在17-18元档低一类市场的销量为42.13万箱,较去年同期的37.19万箱增长了 13.28%;而在80元/包及以上市场,该品牌前九个月的销量为2.84万箱,较去年同期的2.21万箱增长了28.51%,其主打规格黄鹤楼(硬 1916)在2013年前九个月的月均销量首次突破千箱大关,同比增长153.90%,助力该品牌在国内超高端卷烟市场继续领跑。

  此外,该品牌今年1-9月份月均销量超过1000箱的规格数已由去年同期的13个增长至今年的15个,分别是15元档的黄鹤楼(硬金砂)、黄鹤楼(软金砂)、黄鹤楼(硬天下名楼)、黄鹤楼(软鸿运) 、黄鹤楼(硬万年红),17元档的黄鹤楼(软蓝),20元档的黄鹤楼(硬红) 、黄鹤楼(硬雅香),23元档的黄鹤楼(软雅韵),24元档的黄鹤楼(软红),26元档的黄鹤楼(硬大彩),28元档的黄鹤楼(硬满天星),40元档的黄鹤楼(硬珍品),55元档的黄鹤楼(软珍品)以及百元档的黄鹤楼(硬1916)。“黄鹤楼”品牌这15大规格今年1-9月份的销量集中度为95.80%。

  扎实的根基无疑将使其在未来几年的规模市场持续领跑,锐利的塔尖又将为该品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引领力,分散的产品布局以及强势的占位也将让该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这一切都仅仅是表象而已,“黄鹤楼”品牌成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被人们忽视了的“公开的秘密”?

  品牌形象定位——模糊加强占位。所有人一直在讲,各个行业或者企业也都一直在讲定位,而且是在讲如何清晰定位,所以“定位”和“模糊”仿佛生来便是一对“冤家”。但2004年“黄鹤楼 1916”面世,它的卖点是什么?是“南洋烟魁壹号”传奇配方,是13项专利等一系列概念。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消费者关注的是“南洋烟魁壹号”还是配方本身?是“13”这一数字还是专利本身?显然答案都是前者。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黄鹤楼”成功的模糊了卷烟配方以及产品相关专利的概念,反而是 “南洋烟魁壹号”和“13”这样的修饰性前缀让消费者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了“黄鹤楼”品牌“高端大气上档次”外加“专业”的品牌形象。该案例不得不被称赞为是模糊加强品牌形象占位的典范。甚至于在这之后,戏剧的出现了“烟魁”归属之争,更有卷烟企业在他们的产品宣传当中果真是将相关专利一一罗列出来给消费者看,我们姑且不论这些行为是否荒唐,但至少可以侧面反映出“黄鹤楼”的“模糊战略”对竞争对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甚至于是将一些对手引入了品牌形象定位的“怪圈”。

  品牌文化传播——务实更要务虚。提到“中华”,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爱我中华”;提到“云烟”和“玉溪”,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云南好烟”;提到“黄山”,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迎客松、天高云淡;提到“双喜•红双喜”,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大“囍”;提到“泰山”,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泰山石敢当”;提到“黄金叶”,消费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那片金黄金黄的烟叶……但提到“黄鹤楼”,消费者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会是黄鹤楼那座千古名楼本身吗?是“淡雅香”品类吗?显然都不是。十年后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觉得“黄鹤楼”品牌其实早已脱离了与品牌字面意义相关联的以及它最初所标榜的所有事物的范畴。这恰恰是“黄鹤楼”品牌文化传播的成功。就像某一年的11月11日突然冒出个“光棍节”的概念,而后很快“光棍节”又逐渐被“双十一”所取代,最初各大商家在促销时还打一打“光棍节”的幌子,到后来“光棍节”已彻底沦为一个文字符号,“双十一”网购狂欢这一事物早已深入人心并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同样的道理,当“黄鹤楼”品牌以及“淡雅香”品类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已彻底沦为一个文字符号,反倒恰恰说明它们所承载的其它事物(比如产品品质)已逐渐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这反倒是品牌文化传播落地的一种表现,因为品牌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购买力。卷烟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品,品牌文化在某个阶段可能会主导该品牌卷烟消费者认可度的提升,但最终一定是要回归到产品品质本位的层面。

  品牌产品布局——粗中更要有细。不知从何时开始,“黄鹤楼”品牌的产品布局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之间画上了等号。诚然,“黄鹤楼”品牌的卷烟规格就目前来看是是最“包罗万象”的,这让“黄鹤楼”品牌的产品布局看起来多少有些随意或者说粗放。但当湖北中烟推出黄鹤楼(硬雪之景)这款新品之时,一同推出的还有“雪雅香”这一崭新的品类概念。品类的刻意区分有何用意?在笔者看来,品类区分和价格区分“双保险”的应用,是“黄鹤楼”品牌产品布局粗中有细的最直观体现。

  品牌合作生产——舍得才是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是所有人都懂得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将其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并不多。所以当诸多工业企业都还在向合作加工企业输出三类甚至是四类卷烟产品的生产计划之时,低一类的黄鹤楼(软蓝)的合作生产早已在国内卷烟企业当中“开花结果”。这样的品牌合作生产在为合作方送去丰厚回报的同时,也为湖北中烟带回了“黄鹤楼”品牌培育层面的高附加值。但“交易”只是一方面,这不也是“黄鹤楼”品牌在对行业生产资源进行把控乃至是在为行业未来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打基础吗?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黄鹤楼”品牌培育的每一步,湖北中烟其实都在打破常规、在树立新的标杆、在开发消费者的心智资源甚至于在引导竞争对手的产品研发及推广。再举一个也许是近些年来对行业影响最为深远的例子——正是在“黄鹤楼1916”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烟草“回归的价值”才得到了越来越多卷烟工业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不管是后来的复古风还是向原生态、环保理念的回归。

  纵观整个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其它重点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提升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这将促使国内卷烟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充分的市场竞争又将助力“中式卷烟大品类”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消费者也将得到更多的实惠,最终承载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业天平的两端将更趋于平衡。

  此外,说到“黄鹤楼”我们也不得不提一提那个当年给它喘息机会并庇护其成长的功勋品牌,虽然它已经不再是“三红一白”时代的“红金龙”,也已不在行业的27个重点品牌之列,但2012年该品牌的三类及以上卷烟销量仍高达73.3万箱,对应的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达133.3亿元(品牌总销售收入达 256亿元),其中70元/条及以上产品规格的销量达41.4万箱,二类烟4.4万箱。这些当前“黄鹤楼”品牌的“嫡系预备役部队”终会逐渐升级为该品牌的“正规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帆影逐渐消失在远方,更多的景致才进入你的视线,你也才猛然间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壮阔。换个角度看过去,风景真的很美……

黄鹤楼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