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口乡因境内有青山口屯而得名。清道光初年开发。光绪15年东半部归农裕社(靠山屯),西半部归农和社(傲庄台),民国15年为六区,属靠山屯管辖,沦陷时期,1938年设青山口村,1941年撤村后仍归靠山屯所辖。1961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乡。
青山口乡辖南台子、青山口、大榆树、兴隆镇、唐家、松花江、江东王、柳条沟、二道、魏家等10个村。沿松花江南岸,辽金古城遗址较多。
青山口烟
青山口乡位于吉林省农安县东北部,总人口31697人,7706户农户,耕地面积8500公顷。烟叶种植面积4000公顷。烟叶种植是青山口的传统产业。已有几百年历史,通过努力,青山口烟叶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天利”烟叶,深受全国各地市场的普遍欢迎,也是各卷烟工业最理想的填充料。
早年这里的人们就有了种植烟叶的习惯,解放后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社员为了接济生活,就普遍在自留地里种植晒烟拿到农贸市场出售。一九八一年青山口烟就被长春卷烟厂作为填充料选用了,然后被多家卷烟厂所选用。长春卷烟厂还专门派专家前来青山口指导烟叶栽培技术,把烟叶质量提升了一个新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青山口烟叶生产就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一九九一年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踏上了青山口这片土地,攥着青山口特有的油砂土、吸着青山口特有的“青山口烟”,老人家笑了,并不住地点头,在思考着、在品尝着、在估量着……原来,这位老者是中国青州烟草研究所的烟草专家。他对青山口晒烟早有耳闻。从中国各个卷烟厂得到的愈来愈多的传言,使这位久居京都,潜心研究的老专家再也按捺不住想亲眼看一看青山口烟的心情。于是,打点行装,不远千里,踏上了造访青山口烟的关东一行。他这一行,给久负盛名却“无名”的“青山口烟”验明正身,也解开了关东汉几十年来只知青山口的烟好,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谜底。老专家说,适于种植烟草的土地不多,能种出好烟的土地更少。青山口这块土地是典型的油砂土,黑黑的表土掺杂着少部分细砂,无论从地力上来讲还是从土壤结构上看都是种植烟草的好地方,土壤干而不燥,潮而不湿,黑土居多却不板结,土壤结构通风透气度高,保肥保水能力强,又是出名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老者拿着晒好的青山口烟叶给大家讲解,他说,从外观上看,青山口烟的叶片宽阔,而且长达70公分以上,按照这样的长度和宽度来讲,叶片厚度应该是较薄,而且色泽应该是较浅的,但这种烟的叶片较厚,且色泽是黄里透红,是难得的桔红色,在烟草评比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再看它的品质,化验报告中显示,其品质是绝对上乘的,不仅焦油含量低,而且尼古丁含量也低,这在烟草工业中是尤为可贵的。含糖量高,比其他烟草高近两个百分点,定能使烟草口感更正,味道更醇;含蛋白质高,氯适中,使烟草易燃烧,烟燃持久火力强。这几种品质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山口烟特有的风味,也正是当地人说的那种“串味”。
“青山口烟”史话
一百多年以前,清朝末期,位于吉林省农安县东北部的第二松花江南岸与扶余县隔江相望的一带山岭叫青山。此处有一条横穿两山之间直通江畔渡口古老的山道,是一个宽阔陡峭的山口,人们叫它青山口。在山崖之上有一个大车店,因店主姓邢而得名邢家店,招待着过往的客商和行人,后来,落脚此处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又形成了一个青山口屯,这里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山东移民,他们不但会种谷物 ,还带来了烟草的种子,烟草也就随着移民在这片荒地上安下了家。
因为大量的移民和村落的出现,松花江南北的往来贸易越来越频繁,邢家店的生意也就越来越火,这里汇聚了四面八方的过往客商在此住宿、吃饭、喂马。每当客人到来,店家都要奉上一袋旱烟儿,让客人抽上几口儿,客人抽了几口旱烟就觉得很解乏儿、提神儿,所以临走的时候都要带上几把,留着路上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进而传向四面八方。久负盛名的“青山口烟”就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