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用过的这支烟枪我保存了下来,铜质的烟斗头已被磨得发亮,烟杆也已发乌,看到它,就让人想起很多往事。
当时,烟斗也有无形的级别之分,像这种短烟杆的烟斗属于上等货。因为携带方便,老伴常把这支烟斗随身放在衣兜里,村里集会时拿出来抽抽,很神气。抽完烟,把烟斗放在脚底磕几下,把里面的烟灰磕出来,就可以收起来放回口袋里。儿子调皮,不听话时被老伴看见了,头上就要挨烟斗一磕。
城里人用的烟斗多是买的,农村人则一般自己做。做烟斗,首先要从集市上买来烟斗头和烟嘴,一般是铝质的,好一点就是铜质的。也有的不用烟嘴,烟杆是到山上找小毛竹制作,小竹子是做烟杆的很好材料,竹子的每一个竹节都能起过滤作用,能使烟抽起来口感更纯正。小竹子一定要挑老的,节数越多越密越好,还要有微小的弯曲度,而且一定要一头粗一头细,近烟斗头那边粗且节密,近烟嘴那边细小,俗称“老鼠尾巴”。然后把小竹子用小钢丝钻通,定好长度,把烟斗头套到小竹子粗的那头,烟嘴镶在细的那头竹子上,套的时候要使烟斗头和烟杆紧密衔接在一起,太松,在烟杆上缠一点油纸或者布料。烟丝,在农村很多是自家种的烟草加工而成,也有的是从商店或集市上买。自己种的烟草采摘后晾干,再切丝,切得越细越好。然后在烟丝上和点菜子油,这样的烟抽起来香醇。有时候在田里干活累了,就坐在田坎上拿出来抽几口,或者吃完饭蹲坐在自己家门口抽上一会儿。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改抽香烟了,我们这一带种烟草的也基本没有了,烟斗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30年前,生产队连笔记本都舍不得买,集体干活时用来记出勤的往往就是一张张展开来的香烟外壳,称之为“落山草”。 “人不到齐,锄头不落泥”,生产队要等人全都到了才开工。有时候有人缺工,有的迟到、早退,都要扣工分,为了备忘就必须及时记录,香烟壳无疑是最方便的“本子”,然后凭这张“落山草”向记分员报工分。那时的香烟都是软壳,里边是一层像柏油处理过的防潮纸,不像现在的铝铂纸。因为内壳不够白,又是油性且较硬,所以一般取外壳使用。当时品牌有大红鹰、飞马、雄狮、大前门、西湖、经济、大重九等等。
当时抽烟的男人很多,其实喜欢抽烟还是因为趁抽烟时可以名正言顺地歇一会,所以经济允许的买烟抽,买不起的就抽土烟。那时确实干得太苦了,每天早出晚归找不出歇息的理由,其实吸烟危害身体健康,但为了整天劳作中能有机会歇会儿也顾不上了。香烟壳也被小孩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现在的烟壳早已没有这些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