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品牌创牌70周年:用创新驱动的引擎开新路

2021-11-26来源:东方烟草报

从靠传统的软硬两包打天下到开辟出一条细中短全面开花的新路,“中华”品牌的华丽转身引发关注;

从成立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到不断升级的“1+5+1”协同创新体系,求解“中华”品牌的“创新方程式”颇有价值;

从坚持新发展理念到推动全方位一体式创新,“中华”品牌沉淀的创新因子全面注入“和搏一流”的企业精神之中;

……

如果说“塑造百年品牌”的胸襟和抱负,涵养了上海烟草人善于把握时与势、谋定而后动的从容气魄,那么“坚持创新驱动”则为“中华”品牌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想在先,敢率先,能领先。如今,经过70年岁月洗礼,响应“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的科技创新号令,“中华”品牌又一次站到了时代潮头。

因势而动,加快品牌发展动能转换

品牌立起来,创新是根基。咬定创新不放松,既是企业发展的突围之路,也是打造品牌的崛起之路。

在发展速度和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产品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近年来,着眼于“新”,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在发挥科技创新的策源动能,大力开展产品创新,找到了品牌发展的新风口。

2016年12月,“中华”品牌首款中支产品——“中华”(金中支)上市;2017年5月,意在夯基的“中华”(双中支)问世。

截至目前,在行业中支品类中,“中华”品牌位列重点品牌榜价值第一,“中华”(双中支)领跑市场。得益于“中华”品牌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行业中支卷烟产品布局日益丰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从推出一个新品到引领一个品类,“中华”品牌在中支品类上的高端引领,折射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劲动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华”品牌发展史,是一段不断续写辉煌的开拓创新史。

无论是计划经济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上海烟草人始终把准时代脉搏,用创新争先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中华”品牌也始终保持着中式卷烟品牌“领跑者”地位。

然而,如同翻越山峰,品牌发展不可能一直走在顶点,波浪式前行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状态。2016年,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四大难题”凸显影响,“中华”品牌销量出现较大波动。

如何应对挑战?唯有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与时俱进。

对于底蕴深厚的“中华”品牌来说,创新不是“想到了才做”,而是“想好了再做”。在这方面,“中华”品牌中支的创新成功,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

烟支介于常规与细支之间但风格稳定;包装方式变了但经典元素如一——遵循“保持风格、适应变化”的创新原则,“中华”品牌另辟蹊径,以中支作为进入卷烟细分市场的通道,迅速在市场层面产生了深入人心的消费动员和品类普及。

中支的“一炮走红”并没有放慢“中华”品牌创新的脚步。进入新时代,“中华”品牌乘势而上,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明显加快——

2018年,“中华”(金短支)问世;2020年,“中华”品牌家族再添两位新成员——“中华”(金细支)和“中华”(细支)。

至此,在产品布局上,“中华”品牌实现了常规“老三包”和细中短“新五包”的准全品类布局;在高端突破上,金中支、金短支、金细支“三驾马车”推进品牌结构不断升级,“中华”品牌在高端市场上的集群优势更加突出。

数据显示,“中华”品牌新品内销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不足1%快速攀升至目前的20%左右。实践证明,正是产品的推陈出新让“中华”品牌发展空间更大、动力更足。

围绕一支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

产品创新是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创新产品则是一个难点课题。

消费者眼中的烟支“变细了”“变短了”,在产品研发环节却是基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创新——这里释放的,是科技的魅力。

心怀“国之大者”,上海烟草人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他们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烟草科研力量素来雄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就成立了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肩负起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的重任。

2009年,上海烟草集团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全面推进旗下配套企业创新资源整合,涉及包装设计印刷、香精香料、烟草薄片、滤棒技术、烟叶存储养护等领域的5个联合研究室;2016年,又向外扩展到烟机装备领域,形成了“1+5+1”协同创新体系。

协同创新体系下,上海烟草集团科技创新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同时,“围绕一支烟”,各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向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角色转变。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盘活了创新“存量”,也为激发创新“增量”打开了一个个“众创空间”。

“大家共同编制规划,整体申报科技项目,全程参与项目管理。”上海烟草集团总工程师杨征宇介绍说,“十三五”以来,协同创新体系确保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紧密围绕产品研发需求开展,各条块推进集团战略规划落地有了切实的抓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协同创新,表面是做“加法”,而随着一个新平台的加入,将有可能带来“乘法”的倍增效应。

2019年11月,历时7年建设,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正式投用。

园区占地645亩,一条名为龙游港的小河将其一分为二。北区为生产实验区,不仅满足“中华”品牌的规模化生产,而且兼具工艺、材料、装备试验及培训等功能;南部研发区则由科技中心楼、科技实验楼、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等构成。

“集体入驻园区后,大家沟通交流更多了,也更顺畅了。”杨征宇说,各联合研究室人员可与技术中心同步参与产品设计、论证;进入试样阶段,一同到北区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验证。“这里不仅是创新技术集成平台,也是高端产品孵化器,未来要努力建设成为行业探索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的新基地。”杨征宇说。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记者在园区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对于创新,上海烟草人有着强烈的紧迫感,但也有着宽广的胸怀。他们鼓励创新,同时也宽容失败。难能可贵的是,员工们还被允许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和经费用于自由选择研发方向。

正是受益于这样的创新土壤,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也让上海烟草人有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围绕保障和支撑“中华”品牌健康发展,上海烟草集团完成卷烟技术12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布局,“叶组配方分组模块设计与制丝工艺研究”“等离子打孔接装纸”“细支烟烟香纸”……这些“独门绝技”在“中华”品牌生产中得到充分运用。

坚持创新策源,激活全产业链创新因子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已然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素。

新征程上,立足上海区位优势,依托上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定位和有利条件,上海烟草集团明确提出,将把创新策源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面向世界烟草科技前沿、面向中式卷烟主战场、面向行业重大需求、面向降焦减害……在行业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上海烟草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创新研究和新型烟草制品四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不仅为中式卷烟创新突破和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华”品牌的推陈出新提供了硬核支撑。

科技创新上的先发优势,也激发起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创新活力。坚持创新策源,需要全方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与品牌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全员创新相融合。“中华”品牌沉淀的创新因子,全面注入到“和搏一流”的企业精神之中。

上海不产一片烟叶,但“中华”品牌“原料按最好准备”。手捧一本刚出炉的《主要产区烟叶典型样品图鉴》,上海烟草集团采购中心基地管理科负责人蔡宪杰向记者介绍了主要产区的烟叶特点。《图鉴》对“中华”品牌15个省区48个地市的烟叶特点进行精准“画像”,“有了它可以让原料采购更直观、更精准”。

《图鉴》编撰的背后,是“中华”品牌原料保障的创新提速。“打造烟叶质量一生管理数据链”“切实发挥区域加工中心‘第一车间’作用”“模块化配方要兼顾稳定性和差异性”……随着这些举措的不断深化、细化,原料保障的质量网、安全网将扎得更紧、更实。

“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从浦西的“中华专线”到浦东科技创新园生产区,不变的是对产品的高品质追求,创新升级的是“规模+柔性”生产方式和“生产+研发”制造模式。

为此,上海卷烟厂推进“条线延伸+属地管理”运行模式,确保两个生产板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同时,面对数字化浪潮,全面实施智造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华”品牌智造顺利启航。

升级的还有精准营销。数字时代,上海烟草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将“中华”品牌产品与零售消费数据进行链接,建立起对商业客户“画像”和零售客户“画像”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华”品牌的“画像”已覆盖全国350个地市。数据赋能,让建立在“一地一策、一品一策、一时一策、一价一策、一量一策”基础之上的“中华”品牌市场运行和调控策略,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和更大价值。

……

潮起海天阔,奋楫勇争先。当前,行业发展已进入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阶段,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烟草科技创新大会,更是吹响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号角。在创新创先中奋起的“中华”品牌,正自觉在融入和服务行业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向着“塑造百年品牌”的光荣梦想扬帆远航!

中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