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一支小小的“黄鹤楼”卷烟,凝结着100多项科研成果和10多项专利技术;更少有人知道,一支小小的“黄鹤楼”卷烟;汇聚着2700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事实上,正是这2700多位专家,成为“黄鹤楼”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的强大支撑力量。正如湖北中烟总经理彭明权所说的:“品牌的后面是科技,科技的后面是人才,人才的后面是团队。品牌竞争归根到底是顶级团队的竞争。”
黄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王师郭隗的协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前来投奔,在他们的治理下,燕国日益强盛。
战国时期,燕国实力较弱,通过修筑黄金台求贤以振兴图强。同样,在烟草强企环伺下,在同质化竞争盛行时,湖北中烟建设了黄鹤楼科技园,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实现差异化竞争战略。
黄鹤楼科技园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等“硬件”基础,还创新开展了一带一师徒制、导入课题制、项目责任制等灵活而高效的研究机制等“软件”环境,使得专家在这里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
与黄金台一样,黄鹤楼科技园发挥了招徕人才的平台作用、专家施展才能的舞台作用;而与黄金台不一样的是:湖北中烟求贤若渴,不坐等人才“愿者上钩”,而是主动出击,开放性地将人才拥入“怀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精英为我所用”。湖北中烟打破行业与社会之间的身份“藩篱”,无论是“三顾茅庐”还是“程门立雪”,无论是“周公吐哺”还是“倒履相迎”,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吸纳各种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源,为品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例如,为了聘请一位“不愿意与烟草打交道”的院士,湖北中烟主要领导先后十几次登门拜访,甚至在会场外、课堂下“围追堵截”,反复向院士阐述黄鹤楼科技园的平台功能、鼓励创新的运行制度以及和谐的研究环境;最后院士终于被感动,不仅本人来科技园合作研究,而且还带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
还有一位研究药物提取方向的专家,本来在国外的研究室工作,湖北中烟想把他“挖”过来,先后几次派人出国找专家恳谈,详细介绍黄鹤楼科技园先进的实验设备、灵活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的研究方向,终于打消了这位专家“烟草研究舞台太小”的顾虑,将这位专家“引进回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熊宏春博士就是黄鹤楼科技园引进的专家之一,如今他担任了植物烟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这里最吸引我的是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平台,正是我一试身手的‘舞台’。”熊宏春说。
除了引进高素质人才,黄鹤楼科技园先后与中科院共建重点实验室;与华科大共建博士后产业化基地;与武汉大学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郑州烟草研究院共建开放性实验室……黄鹤楼科技园与行业内外4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合作,进行联合攻关,做到了“智慧为我所用、技术为我所用”。
群英会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记载,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摆下宴席,东吴的文官武将济济一堂,周瑜指着众人说:“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如今,2700多位各个研究领域专家济济一堂,在黄鹤楼科技园分属27个国际领先的重点研究所,他们的研究方向几乎涵盖了烟草行业所能牵涉到的所有领域,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新材料技术、大气物理,到美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甚至到医学、耳鼻喉等广泛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攻关。“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研究不到的领域。”黄鹤楼科技园负责人自信地说。
正如彭明权所说,“黄鹤楼科技园,是人才的舞台、是创新的平台、也是人本的高台。”在黄鹤楼科技园这个大舞台上,英才辈出,群英荟萃,目前已形成了年龄配置合理、专业传承有序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队伍。
老一辈的专家如70年研究烟草配方专业的大师韩焕章,也是“黄鹤楼”技术创新的奠基者。
李丹则是中生代的专家代表,他从一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黄鹤楼科技园的总工程师,在“黄鹤楼”卷烟的“本草、舒喉、降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留美归国女博士王娜在湖北中烟任职的第一年,就成功申请10项个人专利,完成相关论文8篇,成为青年一代专家的杰出代表。
除了在黄鹤楼科技园工作的1500多位专家,湖北中烟还外延了1000多位专家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这里汇聚了李培根、杨叔子、朱茂祥等全国知名院士,这里网罗了方念伯、曾繁典、冯钰琦等泰斗权威,这里更集合了100多位博士生导师……
“天下英才皆入毂中”。
在“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念下,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下,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下,在2700多名各界专家的努力下,行业内外的各种先进思维和智慧在激荡、碰撞,迸发出串串的创新火花,结出了累累的科学硕果。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在这里,专家们的科研成果会迅速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在这里,专家们不仅成就了创新事业,更实现了人生价值。
更重要的是,“淡雅香”和“雪雅香”品类的诞生、构建和完善,“黄鹤楼”和“红金龙”品牌的成长、创新和发展,要归功于2700多位专家的不懈努力,更要归功于黄鹤楼科技园生生不息的创新研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