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软牡丹的成长看品牌培育的长期性

2010-08-20来源:烟草在线作者:寒之翊

  引:“牡丹(软)”并不是一出道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响应,而是一直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存立于本地市场。在“牡丹(软)”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个品牌长久的生存之道,并不依赖于品牌成长期时的井喷式销售,关键还在品牌的成熟期能够持续多久。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牡丹也因此被称之为“花中之王”,同时牡丹还被推选为国花。引申到卷烟品牌上,牡丹品牌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垂爱,在市场上占据着稳固的地位。“牡丹(软)”作为“牡丹”系列的一个品牌,其销势也是日渐看涨,尤其是近二年来,随着行业方针政策的调整,工业企业品牌的不断整合和更替,品牌的忠诚度不断的接受着考验,“牡丹(软)”作为一个老品牌,已自成一方领土,同时我们也惊喜的发现,在零售价二至四元的品牌格局持续动荡中,品牌的新旧更替和价位的上下分层使“牡丹(软)”将更多的消费者收入囊中,形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牡丹(软)”并不是一出道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响应,之前一直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存立于本地市场,得到大范围的拓展以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拥护是近二年的表现,虽然有一部分要归功于行业政策的导向,但另一方面也正显示了“牡丹”品牌的经久不衰。在“牡丹(软)”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个品牌长久的生存之道,并不依赖于品牌成长期时的井喷式销售,关键还在品牌的成熟期能够持续多久。通过对品牌生命周期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品牌有着“昙花一现”的现象,如“雄狮(新)”、“大丰收(软)”以及改版后的“红梅(虹)”,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可辉煌过后,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以“雄狮(新)”为例,“雄狮(新)”新鲜出炉时,曾引起市场一时的轰动,所及之处无不高谈阔论,兴许是当时市场缺乏新生元素的加入,也或许是新鲜面孔掳获了消费者的人心,总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雄狮(新)”的销售推至了巅峰。正当各种供不应求的呼声四面传来时,一些负面反映也随之应运而生,烟支燃烧过快、口味变异等一些不利因素纷至沓来,无疑给“雄狮(新)”重头一击,自此“雄狮(新)”也开始进入下滑的通道中,而且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也无回博之力。

  与“雄狮(新)”曾有过的短暂辉煌相比,“牡丹(软)”的过程则显得平缓。少了“雄狮(新)”高起低落的起伏和轰炸式的市场效应,“牡丹(软)”的传播和轰动效应不及“雄狮(新)”般强烈,但正是这种温和的状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消费者,指引消费者进入消费领域,为“牡丹(软)”的成功铺下了宽阔平坦的道路。从“牡丹(软)”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悟出,有很多品牌往往欲速则不达,从品牌上市起就高度重视品牌的进购率、上柜率以及知晓率的高低,而忽略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影响力。从一些品牌的成功经验来看,虽然没有经过大肆的宣传,也没有进行刻意的培育,但通过消费者吸食后对品牌的肯定,在消费圈内随之传播,所引起的共鸣效果远远超出那些制定过周密详实的培育方案的品牌,如“南京(佳品)”、“红金龙(火之舞)”等。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品牌的培育其实要找到中心点,从地球学说的概念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地心引力,把市场的消费给带动起来,拧成一根绳,形成一股力。在此提出几点品牌培育新的建议:

  品牌培育应定位转移。以往品牌培育重点抓住零售客户,以客户的进购、动销情况为政策调控依据,其实很多时候品牌入市初期的一些数据往往只是表面现象,不能更多的表现市场的实际情况,而消费者才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代表,因此定位转移到零售终端上,收集消费者的心声,听到最真切的市场反馈,以此为定策之依,方能行之有效。

  稍紧平衡的原则应适度从紧。宁缺毋滥,运用在卷烟上一点都不为过,如“南京(佳品)”、沪“双喜” 等,都是一些成功的典型。当一个卷烟品牌供求饱和时,其市场的关注度显然会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随之减弱,反之,当一个卷烟品牌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中,消费者心中也保持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推动消费者产生再次购买行为。

  当然,培育品牌不能一概而论,应伺机而行,单个甄别,并非所有的品牌都适合同一种营销模式。品牌的培育应该是多方联动的,从工业企业至消费者,其中的每个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归根结底来说,品牌的培育还应建立在良好品质的基础上,这是立足市场之本,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的适应程度,来决定品牌的生命线。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就是消费者拥护这个品牌多久,这个品牌就能走多远。

牡丹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