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跨越发展竞风流

2009-08-03来源: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作者:马连俊

    今年是“红旗渠”品牌创牌14周年。

    14年,对百年品牌来说,只是一个开端。而这个开端,已被“红旗渠”演绎得十分精彩。

    14年来,从徘徊到奋起,由追赶到跨越,“红旗渠”一路高歌猛进,传奇式的发展经历,是对中国烟草“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发展战略的有力诠释。

    “红旗渠”凝聚着一股力量

    2008年,位列全国单牌产销第4位。179.15万箱,这是“红旗渠”卷烟销量的新高度。

    从诞生之年的1259箱到2003年的34.0万箱,“红旗渠”用了8年。从2004年河南烟草工商分开的56.2万箱到如今的179.15万箱,“红旗渠”却仅用了5个年头。

    这一个又一个高度,见证了红旗渠人众志成城的昂扬,展现着“红旗渠”品牌自强不息的豪迈,彰显着其“胜己者胜天下”的气魄,也透露出河南卷烟工业跨越发展的曙光……

    1994年年底,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发展‘两烟’、振兴河南”的响亮口号,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品开发,努力把河南卷烟品牌卖出名气、卖出志气、卖出效益。

    1995年9月13日,“红旗渠”在安阳卷烟厂应运而生。

    创新超越,求变图强,之后几年,在奋力拼搏的征程上,“红旗渠”一路创新突围,迅速改变着世人“只知红旗渠水,不识红旗渠烟”的状况。
随着“红旗渠”的不断发展,省内资源要素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步伐明显受阻。

    2000年,“红旗渠”以“主要原料输出+关键环节控制”的方式,开始了与太原卷烟厂联营加工的“试水”,突破体制障碍,探索着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没有计划指令,也没有统一模式,不搞“工程”、也不“齐步走”,靠“借别人的锅,炒自己的菜”(即输出方提供烟丝,关键环节由输出方技术人员在旁指导监控)的指导思想,2003年,“红旗渠”在新郑、洛阳卷烟厂生产,2005年又扩大至郑州和漯河卷烟厂加工。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烟叶原料使用、配方技术、卷烟材料、检测标准和方法的“五统一”。

    “‘红旗渠’的联营加工,有效解决了资源计划限制问题,是品牌扩张的一个范例。”2005年在行业企业管理研讨座谈会上,国家局经济运行司司长王平如此评价。

    2005年4月,河南中烟出台《培育发展强势大品牌的实施意见》,将“红旗渠”确定为两个重点品牌之一,整合资源、品牌与规格,力促品牌培育和扩张。这一年,“红旗渠”销量达97.5万箱,超过创牌后7年的销量总和。

    历史被定格在2006年11月16日,这一天,第100万箱“红旗渠”卷烟下线。响彻安阳卷烟厂的“红旗渠之歌”,宣告“红旗渠”从此进入了百万箱时代。

    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红旗渠”,百万箱只是“大”的象征,还不是“强”的体现。百万箱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围绕培育发展重点品牌这一命题,一体化重组后的河南中烟,倾全公司之力,集优势资源,力促“红旗渠”创新超越。

    ——积极推进品牌结构战略性调整,解除了“红旗渠”发展非市场因素的桎梏;
    ——全力打造“四个中心”,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使“红旗渠”品牌能量得以有效释放;
    ——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整合。截至目前,“红旗渠”已初步实现与“黄金叶”(世纪之光)、“金许昌”等品牌的置换,旗下6个规格中的4个已实现全省联产联销,为“红旗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积极推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坚持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不断巩固其内在质量。4年来,一级站、二级站和市场抽检结果显示,产品合格率均为100%;
    ——导入IPD项目,搭建职责明确、高效顺畅的二维矩阵式组织架构,提高了“红旗渠”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特色原料基地和原料研究所,围绕原料特性、卷烟调香和减害降焦开展攻关,使“红旗渠”的跨越发展获得了“加速度”……
创牌以来,“红旗渠”连续3届蝉联“全国名优卷烟”,荣获“全国卷烟优等品牌”、“全国企业最具知名度创新产品”、“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重点保护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国宾接待专用烟”等荣誉称号。

    郭沫若先生“红旗渠”手迹使用权的合法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使“红旗渠”三字早已不再是一项水利工程和一个卷烟品牌如此简单,“红旗渠”以及它所蕴含的精神,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红旗渠”蕴含着一种精神

    河南有个林州市(原名林县),林州有个红旗渠。

    “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40年前的一部黑白纪录片《红旗渠》,给老一辈人留下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1960年2月,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靠着每人每天0.5公斤干粮,1.5公斤蔬菜,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削平了1200多个山头,架设了150多个渡槽,凿通了200多个隧洞,建成了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生命之渠”——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1970年,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从此,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渠线纵横绵延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就成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典范。

    从此,这一段滚烫的历史被牢记、历练与雕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也铸就了“红旗渠”品牌巨大的精神力量。

    2005年,“红旗渠”推出新的品牌宣言:胜己者胜天下。内涵概括为:一个民族战胜自己才能强大,一个国家战胜自己才能富强,一个人战胜自己才能成功。

    2006年,“红旗渠”当选“2005~2006年度河南十大竞争力品牌”。上榜理由为:历史厚重感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社会责任感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品牌价值。

    10多年来,“红旗渠”连年出资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向全国“金叶优秀贫困生奖励基金”捐款,开展“送电影下乡”等社会文化活动,出资20万元捐建红旗渠春蕾小学,捐资为安阳县马家乡赵河村修建通往山外的道路,使村民彻底摆脱了饮用河水的历史……

    回报,与这个14岁的年轻品牌共成长!

    路在脚下

    179.15万箱,绝非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红旗渠”在规模扩张中伴随着成本费用的增加,但工商效益扩张富有弹性,表明已步入良性扩张轨道。

    然而,纵向比,“红旗渠”在提速;横向比,“红旗渠”品牌结构偏低,与强势品牌的差距还在拉大。“‘红旗渠’今后的道路怎么走?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有人心存这样的疑问。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大对大,快对快,强对强”竞争格局的进一步形成,“红旗渠”品牌要上水平,进军“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必须拉高坐标,创新跨越。

    “做大‘红旗渠’,就是要使其保持200多万箱的适度规模,重点发展三类以上规格,力争5年后三类以上规格突破100万箱,成为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性中档大品牌。着力实现由‘规模大牌’向‘结构效益强牌’和全国重点骨干品牌的转变。”河南中烟总经理赵九来如是说。

    “红旗渠”,相约长风破巨浪,勇立潮头唱大风。

红旗渠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