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画:牧牛童

2011-04-11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李德生

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牧牛童》。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俚语,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民向往的幸福生活。老婆、孩子、土地与牛,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牛”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古时,人们猎牛多为食其肉,或是把牛当做祭祀仪式上的祭品,《礼记》中就有“天子以牺牛”以及“中央土,食稷与牛”的记载。后来,人们发现牛能拉车,于是“肇牵车牛”、“服牛乘马”,牛车便成了古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相传老子出函谷关时,骑坐的便是一头青牛。人们利用牛正式为人类生产服务始于汉朝,《汉书》有光武帝多次下旨号召农人养牛的记载。牛还是古代作战的工具。战国末年齐燕交战,齐将田单就摆出“火牛阵”出奇制胜,大败燕军。

    古时称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农家孩子从小与牛打交道,熟悉牛的习性,一边玩耍一边放牛。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牧牛童》就生动描绘了牧童放牛时惬意的神态:着蓝衣的牧童倚靠在牛身上,自得地看着河边的红衣儿童。也许,那个顽皮的红衣儿童是想下河捉鱼吧!

    放牛的孩子一旦入诗入画,似乎都成了快乐神仙。其实,牧童都是苦孩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家贫,曾为地主放牛。他当了皇帝之后,仍念念不忘放牛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及常常被地主暴打的故事。历史上放牛出身、终成显贵的不乏其人。朱元璋如是,大将周德兴、汤和、徐达也是从小放牛。此外,隋朝“牛角挂书”的李密、元朝画家王冕,也曾是骑在牛背上吹柳笛的牧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