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质“国烟”始于优质原料

2011-03-22来源:上海烟业报

  “用最好的烟叶生产中华卷烟”,这是六十年前中华牌卷烟作为国家招待烟试制时,当时华东军管会工业部领导提出的要求,也是60年来中华烟一直保持长盛不衰的基础。生产中华烟最大的难题是原料。多年来,中央领导和上海市领导对中华烟的原料供应始终给予极大关心和支持。刚开始生产烟叶时,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后用国产烟叶替代,质量不够上乘。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工作组到烟厂,就中华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使用了许昌、山东、福建、贵州等烟叶(从一、二级烟叶中选把)。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央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以确保中华烟的生产量。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期间,烟叶减产,河南许昌地区一个县只生产“中黄一”等级烟叶200余斤,主管计划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打电话指示,“上等烟全部调拨给上海”,这在当时真是雪中送炭啊!上海市政府为了保障中华卷烟的原料供应,每年都要调划大量的紧俏商品和物资——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化肥、农药等等,支持烟区的经济建设和生产需要,以此来保持中华烟原料的供应。

  由于中华烟原料数量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产量一般在几千箱,不超过一万箱。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应发生困难,每年生产的中华烟数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少量使用一些进口烟叶,但须每年向中央申请外汇额度。

  为了消除上海烟草发展“原料瓶颈口”,从1985年开始,上海烟草在河南、贵州、云南建立了烟叶基地,后发展到山东、辽宁等地。烟叶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上海烟草的卷烟生产原料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华烟的烟叶原料问题,无论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卷烟生产的角度来说,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1988年开始,上海烟草对基地建设加大力度,欲走出一条基地建设之路。公司制定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长期供应、健康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基地的投入,用预付款形式解决基地的资金不足,每年提供给基地大量的低价化肥、农药,为基地兴办希望小学。当基地所在省遭受灾害时,公司捐款帮助救灾,公司还加强了对基地的科技扶持,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创立科技基金,聘请全国烟草科研院的研究员、专家到基地推广先进技术。所有这一切为中华烟原料的供应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证,形成了中华卷烟原料的稳定来源。

  从事烟叶采购工作的同志吃苦耐劳、廉洁自律,严守质量关,树立了上海烟草的良好形象,这也是中华卷烟烟叶原料保持充足、优质的另一个重要保障。当年老一辈采购人员几乎是人人带着咸肉、煤油炉走南闯北。如今,他们把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传了下来,每年采购中心业务员在烟叶产地驻扎时间最长的有280天,最短的也有150天,十分辛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保证中华烟烟叶原料的质量立下汗马功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