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画片杂谈

2010-07-28来源:中国烟草博物馆作者:李茂青

     “香烟画片”,可称得上是我幼年的启蒙之师。记得儿时,用时下的话说,还是学龄前儿童,那时我对香烟尚不甚了解,便就认识了香烟画片,因为它在我的儿时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印象深刻。香烟画片,它就像在黑暗中的闪闪星光,把我引向光明,通过烟画,让我认识了文字、词句和成语。从此,一步一步把我带入知识的海洋,从中吸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现在“香烟画片”已成为一种稀罕之物,但在早年间则是最普通不过的玩艺。数十年前,在我们老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的县城居民家中,几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香烟画片”。“香烟画片”简称烟画,也称“香烟牌”。南北方称呼各异,因最初“烟画”为舶来品,故早年称“毛片”、“洋片”、 “洋画”、“洋画儿”、“洋鬼子”、“洋人头”,甚至称其为“野人头”。自国产“烟画”诞生后,便称其为“画片”、“烟画”、“花纸”、“香烟画片”、 “香烟牌子”,也有叫“卷烟画片”、“纸烟画片”、“烟壳子”等,而广东、香港则管它叫“公仔纸”、“香烟公仔纸”。因当代有些年轻人对其不甚了解,故也称它为“烟卡”。称法不一,但称“香烟画片”和“香烟牌”较为普遍。据老前辈所言,“烟画”最初只是香烟纸盒中的一张衬托硬纸板,目的是防止软包香烟皺折,起到支撑作用,空白而无图无文。后来厂方利用这张白纸板,将厂家厂址、香烟品牌印上去。而后,为吸引消费者,又将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形色色内容印在纸板片上,香烟画片才成为一种香烟宣传品,因美丽悦目,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随之被众多爱好者所收藏。

    香烟画片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产物,在民国时期收藏香烟画片现象很普遍,尤如现今的集邮一样平常。但收集香烟画片有一大优势,就是不用花钱就能收集得到,贫富、老少皆宜。因香烟画片印制精美,内容丰富,推陈出新,又随处可得,兴趣所然,故国人收集香烟画片盛行一时,与人交流、互换补缺、形成交易市场,展示藏品蔚然成风。虽然,到了民国末年,抗战结束后,多数厂家对香烟画片开始停止发行,市面上烟画也逐渐减少,但这些香烟画片却被前辈们保存了下来,所以现在还能在当地古玩市场偶遇得见。

    我最初所接触到的这些“香烟画片”则是我外公查俊熙集攒下来的,数量也不少。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到我手中还有整整一盒,估计不少于千张。遗憾的是当时我并不收集烟标,对这些印制精美的香烟画片熟视无睹,早已不知去向。20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收集烟标后,每每回想起这些“烟画”,令人宛惜,心痛不已。

    徽州民风纯朴,重视教育成风,老徽州原本就是一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习尚知书”之地。当时,父辈并不是将香烟画片让我们拿来玩耍的,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教科书来让我们识字用的。即不花钱,又能识字,一举两得。所以我们小时都称它为“字段”,如同现今的“识字卡片”或“看图识字”、 “看图说话”等教材一样。

    徽州人为何称它为“字段”,我的理解是,每个词组,一段话都是由一个字、一个字所组成,所有的字分开了,就成了“字段”,组合恰当就是一段好句子,故称“字段”也。我的两个姐姐她们都使用过,进学堂念书后就转到了我的手中。本来香烟画片是一种玩物,通过前辈把它归纳,筛选出一些有利用价值且积极健康的香烟画片当作儿童教材,真不失老徽州人的聪慧,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儿时的我也趁学习之余,也用“烟画”作些“飘”、“拍”之类的游戏娱乐一番。

    还记得,我所接触到的香烟画片主要内容有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说文”、华成烟公司的“儿童教育画”、英美烟公司的“中国成语类”、龙飞烟草公司的“十二生肖”和“看图识字”、“笑话”等等,这些画片内容丰富、知识广泛。其实,我的年龄虽算不上很大,但启蒙所接触到的却是旧式教育。想想也有趣,外公是读私塾的,教我们读书,并不是现如今这种读法,一字一句读出来,好像是在“念经”,摇头晃脑,如同现在唱歌一样,很有节奏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使我真正知晓“读书”为何老人叫 “念书”的涵义。每每想起,仍记忆犹新,甚觉有趣。

    依我之见,中国香烟画片数以万计,内容之广泛,印刷之精美,吸人眼球。并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堪称“烟画”教科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