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烟标一种情怀——周茂科老人的烟标情结

2010-07-02来源:屏南县局作者:陆碧哨

     “经济”、“建设”、“将军”、“西柏坡”……说起自己这些珍藏的烟标,今年67岁的周茂科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周茂科老人是福建省屏南县的一名卷烟消费者,同时也是一名烟标收藏爱好者。烟标,俗称烟盒,抽完烟后常被当垃圾丢弃,可是在周茂科眼中,却是宝贝。作为一名烟标爱好者,他痴迷收藏烟标已经有50多个年头,迄今共收藏有8200余枚烟标,此外还有10多个品种各异的烟斗、烟袋以及烟叶标本等。

    他收藏的烟标厂地分布广,国内的除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外,其余省份的烟标都有;国外的有日本、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家的,除了555外,其余的品种都有标着各国的标识,有英文的、韩文的、日文的。

    为了收集和整理这些烟标,周茂科付出了毕生心血。

    周茂科16岁时,为了生计,初中还没毕业就去县里的建筑公司工作,当时公司里的建筑工人多,每天地上都会躺着各种各样的空烟壳,烟壳上各式的图案和标识引起了周茂科的注意,他感觉到这些图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卷烟包装,还可能包含着深刻的含意,于是就产生了对烟标收集的想法,并付之行动,没想到一集就是半个世纪。

    周老收集烟标的途径广泛,除了自己平时留意收集外,也委托朋友出差时帮忙带些烟或烟标回来。“我收藏烟标,仰仗朋友是个好办法。因为,本地烟标还算好找,省外、国外烟标难觅。朋友出差、出国前都会先和我沟通,抽烟的朋友见到新奇的烟盒先买烟抽,然后把烟标给我”。这些朋友经常给他带些意想不到的新标,让他喜出望外。为了多收集烟标,他还想出了一招:春节时,在他家门外的街道边挂出一个“收购烟标”的招牌,吸引了不少小孩前来换购。周茂科有四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对我都很支持,时不时都会寄些烟标回来,逢年过节回来时都会带几条我没见过的烟孝敬我!”说到这儿,周茂科一脸自豪。

    在50多年的烟标收藏过程中,周老也碰到不少尴尬的场面。一次,他去天津出差时,路过一个垃圾筒,发现里面有几个自己没见过的烟标,就忘乎所以地捡了起来,正当他聚精会神地捡的时候,突然面前一道强光闪了一下,抬头一看,一个老外正拿着胶片相机对着自已拍。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伴着手势向那外国人解释道:“我是集烟标的,而非捡破烂!”,那外国人明白后,一直向他赔不是,并按他的要求把胶片处理掉。碰到的尴尬情况多了,周老也总结出了一套“保护面子”的技巧:看到烟盒,俯身拾起,上下翻转端详一番,仔细折压后,再收入囊中。“动作要做得像个搞收藏的。”他常常为此自得不已。

    周老常说:“不要小看这一枚小小的的烟标,其实烟标的设计、图案、印刷,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翻阅一本烟标就像看一部历史画册”。为此周茂科把他收集的烟标进行了精心分类整理,划分为地名类、历史人物类、植物类、花卉类、动物类、名山类、宗教类、旅游景观类、园林与建筑类、风俗与时韵类、海洋与湖泊类、河川与地貌类、楼櫊亭宫桥类等10多个类别。在他的藏品中有上世纪50年代出品的“经济”、“建设”,也有战争时代的“将军”,有纪念“中华”牌卷烟问世五十周年的“中华”烟标,也有专门为迎接澳门回归的“大熊猫”,还有献给解放军的“八一”、“将军城”……为了理清烟标的类别,周茂科用了3本厚厚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个烟标的名称、出处,还设计一本“查对表”,专门记录每个烟标对应的省份和厂家,不了解的烟标就空着待查询。从这些工整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一个老者对烟标收藏的专注和凝聚的心血。

    难能可贵的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周老,为了让自己收藏的烟标更有价值,从1995年起,他利用空余时间将这些烟标整理成册,考证各个烟标背后的故事,并附上一段简介,也算是留下一些印记。他说:“每一个烟标都有它独特的时代印记”。“我辛辛苦苦收集了半辈子的烟标,不能让这些内涵深厚的烟标躺在家里睡大觉”,“我给第一本手稿取名为‘傻子烟标记’,之后我还编写了两本‘烟草文化丛书’”。为了让这些内容更切合实际,周茂科经常跑到县图书馆看报纸、期刊,而且还省吃俭用,花了2万多元收集了各类书集400多本,专门为这些书箱做了专用书柜,为此还招到老伴的强烈反对。

    周老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些手稿变成精装的烟草文化书籍,为后人提供认识卷烟发展历史的考查资料,也为见证烟草行业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受经济的影响,目前这个心愿工程进展缓慢。说到这,周老的神情开始有点黯淡,问起今后的打算,他坚定的说:“收集烟标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他还无限期冀的说:“光靠自己的力量是很单薄的,真希望有关单位和有识之士能出手相助,帮我完成这一心愿。”

    一枚小小的烟标,凝结的是周老一生不变的烟草情结,真心希望老人家的心愿能早日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