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火柴盒:方寸之地显光芒

2009-11-30来源:环球时报

  火柴,在农村被称为“洋火”,而现在的“洋火”似乎正在逐渐被人淡忘。回想火柴的魅力,细细的木棒,一头涂着硫磺颗粒,在火柴盒的一边,划过鳞片“嚓……”的一声,顺势爆发出火的力量。我们将火柴盒上的图案称为“火花”,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在外国,火柴一般是纸板火柴(Matchbook),上面同样印有很多漂亮图案,这些纸板火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广告商争夺的方寸之地。这些图案虽小,却承载着很多历史、时代风貌及设计的风格。虽然粗俗的“一次性打火机”有将它们赶尽杀绝之势,但这些在火光中闪耀的图案却让人难以忘怀。

  火柴盒广告引怀念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禁烟运动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一次性打火机,曾经辉煌一时的纸板火柴广告已经失去了光芒。很显然,现在很多餐馆及酒吧都将印有自己标志的湿纸巾、钢笔或小型记事本作为赠品,而火柴似乎不那么多了。纸板火柴的年销售额已经从70年代的2亿美元急降到现在的5千万美元。曾经数量众多的“燃烧工业”已经从最高峰的100家跌到现在只有2家。我们可能不会怀念火柴点燃火焰的这一基本功能,但我们却会怀念它曾经作为一种广告媒介而存在。这些火柴的花样、印刷过程及作为广告载体,使人们在火柴上方寸之地曾经创造出很多独一无二的图案艺术。

  最初,火柴推销员亨利偶然发现有一家歌剧院在纸板火柴上空白的地方手写了一些节目预告,于是他说服了他的老板———钻石火柴公司将磷片放到外面来,并且加上“在点火柴前合上盖”等字句。为了确保纸板火柴能够被人更广泛地使用,他将纸板火柴作为免费的赠品,并且向设计公司说明在这么小的空间上怎样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片小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旺了火柴上的爱国及军事的广告,物价管理局办公室规定了在销售香烟时必须免费送一盒纸板火柴。久而久之,火柴成为了一种既廉价又有效的广告方式。

  现在只有收藏迷才对这些纸板火柴图案一往情深,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业名词phillumenists(火花收藏家),它的意思直译就是“热爱火焰的人”。就象许多早前的艺术形式一样,有很多人沉迷于这些伴随着火焰的图案,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的迷人的光芒。

  使用火柴不“老土”

  瑞典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品牌,但让瑞典人最自豪的却是小小的火柴。他们认为,最初是火柴把瑞典工业推向了世界舞台。瑞典人不仅为火柴建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很多商店都有火柴专柜,到瑞典旅行的人都不忘带几包火柴当作旅游特色产品,瑞典人也很喜欢把火柴当礼物送给外国朋友。近年来,随着燃气或燃油点火器具的普及,多数国家的人已经很少再继续使用火柴了,不过瑞典却是个例外:在瑞典的超市里,仍有火柴的专门柜台,并且销量还不错,尤其到了夏天的时候,喜爱户外烧烤的瑞典人更愿意用火柴来点火。瑞典人托尼说,划着一根火柴再扔到碳上,这种感觉比使用点火器要“酷”。还有,瑞典人喜欢在家中点蜡烛,而且点起来还很有讲究,据说其中的要素之一就是必须用火柴点燃蜡烛才地道,如果使用打火机一类的点火器,会被看作是“老土”。瑞典吸烟的人虽然不多,可个个也算老烟民了,根据当地的一项统计,直到现在,这些人当中仍有50%左右继续在使用火柴,尤其是那些喜欢抽烟斗的人,所以像ZIPPO这样不少国家流行的打火机,在瑞典的销量并不好。

  走进北京的烟袋斜街,一家小店门口硕大的火柴灯一下映入眼帘,店内图案缤纷的火柴盒更是抢眼。“‘火柴语录’蕴含着我对火柴文化的理解。”火柴语录的老板黄鹏说,不论是制作还是价格,一盒火柴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店里各式各样风格的包装无所不有,从古典名著到历史人物,从京剧脸谱到兵器世界,琳琅满目的包装让人几乎忘记了火柴盒里的“实质”———被涂上各种颜色的火柴。“曾经有一位顾客一口气买了20多套火柴盒,打算买回家放在玻璃容器中当艺术品欣赏。”黄鹏言语中充满骄傲和欣喜。作为北京第一家火柴专卖店,铺天盖地的火柴让人觉得这里似乎形成了一种火柴文化。从切·格瓦拉到Prison Break,从铁臂阿童木到周杰伦的纪念套装应有尽有。如果想要有自己照片的火柴套装还可以定做,但是最少要5000套起。

  旅途火柴,此情可待成追忆

  多年前,董军陪同一个客人入住北京饭店,一进门,客人看到桌上的火柴盒,眼睛一亮,顾不得放下行李,立即把火柴拿起来,细细地把玩了起来。董军一问才知道这位客人喜好收集火柴盒。他一边说着自己对火柴的热爱一边把一堆火柴从小包里倒了出来:有泰国的、香港的、华盛顿的、纽约的,琳琅满目,是他一路上的收获。然后,他又把这些火柴在桌上排列整齐,指着火柴,告诉董军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和收集火柴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7、8年下来,他收集的火柴已经是满满几大盒了,火柴的来源地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他住过的酒店和用过餐的餐厅,有一小部分是从各国的旧货市场上淘来的。为了收集不同的火柴,每次出差出国的时候,他甚至特意入住不同的酒店,并到不同的酒店用餐,他坦言,对火柴的关注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他收集的火柴盒里面,比较珍贵的是几个用铜、锡和牛皮制成的火柴盒,这些火柴盒的出品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应该是比较老的旧物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现在使用的火柴皮,而是采用摩擦的原理划火柴。在当时用这样的材料制成的火柴盒,应该算是奢侈品了。还有那些世界各地顶级酒店的火柴,包括迪拜的所谓七星级的Burj Arab、伦敦的Lanesborough、巴黎的Ritz Calton、马克西姆餐厅、丽都夜总会,以及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万豪、四季酒店、威斯汀等等五星级的连锁酒店。另一个收藏动机就是火柴多样的形状和材质:比如木质、布质、金属、透明塑料、三角形、多边形、圆形、截面等边四边形,等等。当然,他喜好火柴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喜欢那些漂亮的设计。小小火柴盒一样可以容纳众多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各有不同,各有千秋,而设计讲究的火柴盒往往出自经济发达的国家。火柴收集多了,收藏空间成了一个问题。开始的时候,他把收集来的火柴放在一个小纸盒里,后来换成大纸盒,再后来换成木盒,再后来换成金属盒,最后,他特意从香港买回来好几个大的深色木制画框(厚6—7公分),把挑选过的火柴盒粘在背板上,再用微黄的报纸在火柴盒旁标上出处。“当然,一大部分还得放在铁盒里。我时常把放火柴盒的画框拿出来,欣赏把玩,透过漂亮的火柴盒回忆旅途中的种种趣事和拥有过的快乐时光,甚至有时候,对一盒精美火柴盒的期盼超过了旅途本身。”他说。在这之后,董军也成为了那一个一进酒店房间就四处张望的人,一个到处收集火柴盒的旅人。

  “在出差的日子里,会想尽各种办法和孩子们保持联系。出差时,路上的纪念品是我和孩子之间心灵联系的重要工具。”某外企公关经理徐谦说。徐谦的孩子喜欢火柴盒,他让徐谦从世界各地的餐馆、酒店和咖啡厅收集火柴盒。久而久之,徐谦的同事也都知道他的孩子的爱好,经常丢几个他们出差收集的火柴盒给他,让他回家的时候可以交差。孩子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藏宝箱”。后来火柴盒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就把家里装洋酒的木箱子改造成火柴盒、收集箱。“孩子收集火柴盒的兴趣比较奇怪,他比较关心火柴盒里面的火柴头是染什么颜色,然后才接着仔细看盒子的造型、酒店或餐馆的名称。他的习惯是每当我把火柴盒交给他的时候,他会先猜里面的火柴棒是什么颜色。火柴棒的颜色,最多的是红色,最稀有的是金色。火柴盒的造型最多的是长方型,最少的是圆锥型。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回忆。”徐谦感慨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