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感情交流的载体

2009-11-06来源:云南烟俗文化

  烟从何时流入云南,云南各民族是如何获得烟草的?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有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传说故事,如苗族民间传说《烟的来历》、傣家《烟与槟榔的传说》、景谷《赶庙会的传说》、壮族《涉烟民歌》、佤族《烟的传说》等等。这些五彩缤纷的故事不论其真实程度如何,始终折射出烟俗文化的深藏内涵。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烟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双版纳的傣族小伙子长到十四五岁就开始逐步学会抽烟。白纸裁成三指宽、一指长的卷烟纸将适量的烟丝放在卷纸上裹成头粗尾细的嗽叭形,故称“喇叭烟”。“喇叭烟”细的尾部含在嘴里,粗的头部点火。这种头粗尾细的卷烟,其效果是节省烟丝,细的尾部起到过滤作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发明,仍传袭到今。傣家男人在与陌生人相逢时,首先拿出装着烟和纸的烟袋相传,大家相互谦让互相品尝烟草,以烟为桥,互相认识,甚至交上朋友。傣家的竹楼堂屋里,竹制的蔑桌上摆着烟,客人来了,首先就传烟递茶。烟是他们交友应酬的必须品,故烟被傣家人称为“和气草”。

  傣家举办婚礼时,接新娘的当天,媒人送礼品烟、茶、酒、钱、肉等要先行。托着礼品的盘子交给女方的长辈,礼品中烟为首。媒人在交礼品的同时口中朗诵着祝词回敬对方。解放前女方要的烟丝一般7.5公斤,如今要香烟,一般要5~10条。

  以前,当一个景颇小伙子成年时就要在大人的率领下实施择婚、提亲、订婚等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项叫“什门有”也就是“以烟择婚”的意思。小伙子设法与意中人接触,而主要在不知不觉中拿到姑娘身上一件东西,而为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相互递烟具嚼烟时,将姑娘烟盒里的烟带一小撮回来,然后交给神师卜卦判定,卜卦判定那个姑娘适合的话,就可以实施“抢”婚,组建家庭而成为终身伴侣。

  景颇人夜晚情歌演唱会及婚丧嫁娶聚会交友活动中,随时都会有新的成员参加集体活动,在相到不认识的情况下初次进入社会交际,那是让烟充当开路先峰角色,当要与不相识的人说话时,首先要把烟盒子传递给对方,才好开口说话。在一来一往的过程中,相互了解情况,并使自己摆到适当的位置,达到深交的目的。因此,景颇人之间,尽管原先相互都不认识,一支烟工夫,就可以做到相互了解,进而结为好朋友。

  在哈尼村寨,男人相逢,相识或不相识,只要相遇了,第一件事就是掏烟。两个男人相遇,如果身上掏不出烟来是十分尴尬的事。一个人进了哈尼人家里,如果拿不出烟,提不起烟筒来,视为不懂待客之道。烟的质量好不好没人在意,在意的是你必须拿得出手。在烟和烟筒一传一递中,再陌生的人彼此都会成为好友。

  在苗家,烟草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被视为“圣母”或“圣公”。在一切社会的交往中,烟更是居于先行的地位。在苗家一切祭祀活动礼仪过程中,烟被称为“榜烟娜”和“榜烟姿”,“烟父烟母”的意思。

  苗家男人每逢外出,中途无论碰到熟人还是陌生人,对方即便有意邀请你去渴酒吃肉,但在招呼声中邀请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到我家吸口烟或一杆烟再走”,绝对不会说:“先到我家吃一顿饭再走”或者“到我家喝一碗酒再走”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