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伴随新中国成长奋起步伐

2009-10-12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赵荣龙

     沈景柏,今年79岁,退休前担任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市公司物资部副主任。他1954年进入中国专卖事业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被分配在烟草科销售组。而那时,“中华”卷烟刚创牌不久,回忆起“中华”卷烟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沈景柏如数家珍。

    “1950年,当时的中华烟草公司提出要生产‘中华’卷烟。”沈景柏说。在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档案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材料,印证了沈景柏说的这句话。这份材料是1950年中华烟草公司的一个工作总结报告,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生产“中华”卷烟的文字记载。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1950年本公司的生产计划:在数量上定位10万箱,在品质上除保持原有的水准之外要生产出较高级的中华牌。”

    “当时为什么定名为‘中华’呢?”

    “因为是在中华烟草公司生产,更是为了弘扬民族志气。”沈景柏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卷烟市场供应的甲级卷烟多为外商企业的产品,生产“中华”卷烟就是为了创建甲级卷烟的自主品牌,生产自己最好的卷烟。

    “中华”卷烟从1951年元月开始小批量生产,当时月产量只有100多箱,主要供应中央和华东地区党政机关,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市场上销售。到1952年1月,“中华”卷烟月产量增加到1000余箱。

    “我第一次吸‘中华’卷烟,是在1954年进入中国专卖事业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工作之后,当时感觉这个烟真香啊,那种感觉我至今难以忘怀。”

    沈景柏老人颇为感慨地说,“中华”卷烟的品质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原料严格把关、严格要求。

    1955年,沈景柏被抽调去山东烟区催调上等烟叶,一个火车皮的烟叶,沈景柏跑了好几个烟叶产地,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逐叶挑选,才选够了数量。

    退休前为上海卷烟厂管理人员、今年92岁的邱百川老人,同样见证了“中华”卷烟品牌的成长。

    “1952年,上海烟草公司成立,当年8月,‘中华’被安排在上海卷烟二厂(注:上海卷烟二厂是上海卷烟厂的前身,1960年12月易名为上海卷烟厂)生产。”邱百川老人说,当时,生产“中华”卷烟的条件十分艰苦。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由于遭受封锁,当时进口烟叶库存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美国烟叶和印度烟叶。国产上等陈烟叶库存也很少,想到产地去采购,又缺乏资金。直到1954年由国家拨款建立烟叶特种储备,原料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邱百川老人介绍道。

    不仅是对烟叶原料,当时,“中华”卷烟对盘纸、包装用纸甚至外包装钢印等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中华”卷烟外包装的钢印较大,为双套钢印,图案中华表是金色,字母是红色。制作钢印要请水平高的老师傅来刻,由技术好的挡车工来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

    优质的原料、先进的生产工艺确保了“中华”卷烟的高品质。但其中也有一段波折。据邱百川老人回忆,1954年初春,在轻工业部烟酒管理局召开的全国烟厂厂长会议上,烟酒管理局有关领导曾指出上海卷烟二厂“中华”卷烟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这得到了上海卷烟二厂干部职工的高度重视。大家及时改进作风、改善工作,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提高了“中华”卷烟的质量。

    1954年,“中华”卷烟开始出口,很快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卷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华”卷烟1985年和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出口商品,1988年获得当年全国烟草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金质奖,1991年被列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1999年被评为烟草行业名优卷烟。2000年至今,“中华”卷烟每年都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

    目前,年生产规模将达500亿支的“中华”卷烟专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可以预见,这条专用生产线的投入运行,将为在更高起点上促进“中华”腾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