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烟厂与低焦油品牌“中南海”

2009-10-01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李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卷烟厂生产车间里的情景。北京卷烟厂供图

    2008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北京卷烟厂卷烟产销量达到36万箱,其中“中南海”品牌产销量超过35万箱,混合型“中南海”占行业混合型卷烟产量的33.75%,出口2万箱,创汇额超过1000万美元。

  “北京卷烟厂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们这些老同志非常欣慰!”近日,75岁的北京卷烟厂原厂长刘金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1970年之前,北京没有卷烟工业。”刘金玉说,“1969年,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以下简称一轻局)开始筹建北京卷烟厂。”

  “当时北京卷烟厂的创建者面临‘三无’的困境----无车间、无设备、无人员。”刘金玉介绍说,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尽快把卷烟厂建起来,经有关部门批准,一轻局先将当时已经停课的中央财经大学部分教学楼改造成了车间;又接收了全国各地卷烟厂支援的一批设备;然后从造纸、酿酒、食品、机械企业抽调干部职工380多人,加上1970年毕业的应届初中生400多人,组成了一支干部职工队伍。

  改造车间、安装调试设备、培训工人,一轻局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北京卷烟厂的筹建。1970年9月18日,北京卷烟厂正式建厂投产,产品有“北京”、“香山”、“八达岭”三个品牌。

  建厂之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全厂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北京卷烟厂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企业初步发展。

  “1978年4月8日这一天,对我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刘金玉说,正是这一天,他按照一轻局领导的安排,到北京卷烟厂担任厂长,由此开始了他在北京卷烟厂长达9年的工作经历。

  刘金玉任厂长的几年间,北京卷烟厂实行指标分解责任制,开展了劳动纪律整顿,这使企业产生了新的发展活力。当时北京卷烟厂还加大了科研力度,对原有的中草药添加技术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一批低焦油、低危害的混合型卷烟产品,并由此确定了企业自主研发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的发展方向。

  1983年,北京卷烟厂为满足市场需求,成功研制出混合型“中南海”卷烟。

  “混合型‘中南海’问世之初,只是在北京试销。之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全国市场。”据刘金玉介绍,经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准后,北京卷烟厂从各科室、车间挑选出15名职工,奔赴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市场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他们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混合型“中南海”卷烟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销路随之打开。1984年,混合型“中南海”和烤烟型“中南海”卷烟还被选为当年国庆用烟。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我们又瞄向了国际市场。”刘金玉说,“1983年,日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在香港看到了我们的产品,想出重金购买我们的专利。当时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买烟,欢迎!买专利,不行!”后来,经过谈判,这家日本公司和北京卷烟厂建立了合作关系,混合型“中南海”卷烟开始出口日本。1985年3月17日,北京卷烟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博览会上展示了“中南海”品牌卷烟。此后,混合型“中南海”卷烟在日本的销量进一步增长。

  近年来,北京卷烟厂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中南海”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不仅在国内和日本广受欢迎,还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并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销售。随着“中南海”等品牌的发展壮大,北京卷烟厂也成为了北京市知名企业。

  历史回放:1970年,北京卷烟厂在北京市皂君庙建成。1973年,该厂成为我国首批生产过滤嘴卷烟的企业。1974年9月,该厂研制出第一个混合型卷烟产品“玉兰”品牌卷烟。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开始利用中草药添加技术生产“中南海”等混合型卷烟。1987年,北京卷烟厂从皂君庙迁至管庄西里42号。2000年左右,“中南海”卷烟形成系列产品。2003年11月3日,北京卷烟厂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签署战略性联合重组协议。2006年底,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北京卷烟厂在北京市通州区的易地技改工程奠基。目前,北京卷烟厂整体搬迁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