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烟礼

2006-10-19来源:中华烟文化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十分注意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人以某种食物向他人“劝进”,都称之为敬。在交际中互相传递香烟称做敬烟,敬烟是烟草传入中国后结合了旧有的习俗而形成的新礼俗。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之间,客人来家,沏茶敬烟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民俗中最普遍的礼俗,烟是招待客人最常用的东西,也是被频繁作为馈赠的礼品。在北京,旧时嗜好旱烟或水烟。尤其到清代后期,皇宫及诸王府乃至民间,吸烟风气尤甚。北京旧式家庭中的老太太,手托长烟袋盘腿往炕上一坐,儿媳妇、孙媳妇待立旁边装烟、点烟,那“谱儿”可就大了。“敬烟”在我国是知礼懂事的行为表现,晚辈敬长辈,下级敬上级,主人敬客人,其中都有很深的学问。敬烟礼俗的讲究,实际上传达了一种人类美好、善良的愿望——“尊敬”。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敬烟也成了一种社交礼俗被继承下来。香烟被频繁地使用,随时随地传达相互致意的愿望。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都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如向长辈敬烟要双手捧上;对长辈递过来的烟要双手接过;在向女客人敬烟前,要先问对方是否抽烟,这样才不会冒昧;对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人则不要敬烟;对不吸烟的客人不能“强行”劝吸;在公共场所,凡标有“禁止吸烟”告示的地方不要吸烟;以及不要随地乱扔烟头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礼尚往来无烟不礼,相互“敬烟”成为压倒其它礼貌的礼仪,就是在双方都掏出烟时也要以“换一支”来表示互敬;敬烟与其它奉敬一样有它伴随的一套礼仪,走过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自身发展过程。从封建农场中表示尊严的虚伪繁文褥节,到如今办公室里空中飞舞的随便,或是典型的黑社会龙头大哥们的一套含有种种寓意的严格仪式,都可以看作是有关吸烟敬烟的文化内容。吸烟要敬他人,这也是起码的礼节,请他们吸烟的方式,又很能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是随便、是庄重、是恭敬、是轻率,从中都可观察出来。
 
    小小香烟到了中国,就被赋予了许多的“额外”含义,担负了许多新任务。吸烟行为中掺杂了大量其它的干扰。给客人递烟时要双手递上,别人向你“借火”时,最好将烟头朝内,烟嘴朝外地递出,既礼貌又避免烫伤别人。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就不是这样,那些地方的人们并不把烟当作礼宾必须。
 
在中国,吸烟者的不道德行为已因为长时间的被默认而成了“正常”的行为。吸烟行为有在形式中礼仪化的一面,又有排斥公共文明的非礼貌表现。反过来,由于现代公众意识的普遍缺乏,吸烟行为在数不清的场合被非礼仪化地粗俗地重复。在任何公共场所,哪怕是有明显禁止吸烟标志和规定的地方,随便就可以看到旁若无人的吸烟者,污染空气,破坏卫生,损伤设施。妇女和儿童的在场一般并不成为吸烟者考虑的因素。在很多方面,相当的中国人并不把礼貌当作个人完整修养的表现,而仅只是一种“礼教”,这不能不影响吸烟这种行为。一些人吸烟形象龌龊。有人吸烟有烟灰缸不用,烟灰、烟蒂、火柴棍随手乱丢。有的卧床抽烟,全然不顾棉被、地毯的安全。更有的吸烟、咳嗽、吐痰“三部曲”作一部唱,其形态确实令人咂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