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的回忆

“中华”品牌故事

2009-02-09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忻贤伦

  卷烟是特殊消费品,“中华”卷烟在我国卷烟发展史上的地位更是特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卷烟是我国政府用于招待外宾的指定卷烟牌号。我国外交部每年都向上海卷烟厂订购“中华”卷烟,主要规格是五十支听装和二十支软包装。这些卷烟除用于国内接待外,还被分发到中国驻外使馆用以招待外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特制听装卷烟曾作为礼品赠送给东欧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每年一千听。

  为了运输方便并确保“中华”卷烟的口感,外交部订购的这批卷烟的包装极其讲究。软包“中华”卷烟每十条用镀锌铁盒抽氧密封,每十只铁盒套装木箱并用铁皮箍紧,这样可以保证“中华”卷烟在长期存放中不改变风味。

  1954年,“中华”卷烟开始出口,受到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喜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中华”卷烟一直供不应求。到目前为止,“中华”卷烟的出口份额仍占国内出口卷烟首位。

  1968年起,中国民航总局向上海卷烟厂定制硬盒十支装与硬盒五支装“中华”卷烟,作为中国民航航班纪念品,赠送给中外乘客。直到1978年,赠送活动才终止。

  由于“中华”卷烟生产数量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宾、华侨与外国海员在中国购买“中华”卷烟需用外币到外轮供应公司、友谊商店和华侨商店购买,“中华”卷烟也因此被称为特供卷烟。1982年,“中华”特供卷烟被纳入省市计划。

  五十几年来,“中华”卷烟的质量不断改进提高,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最初生产的“中华”卷烟是二十支软包光嘴烟,1959年开始生产过滤嘴卷烟。产品质量虽上了一个台阶,但生产数量仍然很少。1966年,“中华”卷烟产量为3600箱,过滤嘴卷烟仅为110箱。改革开放后,上海卷烟厂更新了设备,实现了国际通用的全包装滤嘴卷烟的批量生产。1988年,“中华”卷烟产量突破一万箱。20世纪90年代,“中华”卷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7年,“中华”卷烟产量突破10万箱。近几年,“中华”卷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