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报到写作

2009-01-15来源:烟草市场作者:曾本亮

    集报是一项高雅活动,她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业余生活;集报还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她能拓宽人们的视野,增添无穷的知识。我集报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寄托着无限的情怀、美好的憧憬……

    我对报纸的最初印象是1973年上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教室离学校办公室很近,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一个老式报架,上面挂着《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和《赣南报》三种报纸,但从未翻阅过报纸中的内容。直到1979年2月当兵在部队,有一天副指导员突然把一张《战友报》递到我手上,要我午饭时将题为《向何××烈士学习》的文章在饭堂诵读一篇。此后,我就经常到连部寻找有一此带言论、散文等优美文章的报纸,为的是每天赶在连队出早操之前,自己一个人先到营房小山上朗读一阵子,以帮助自己矫正方言口齿,进而说好普通话。在那时报纸对我的作用仅此而已。

    从部队退伍后,我被分配到现在的单位,在通讯员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在这段难忘的岁月里,报纸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刚开始,是剪辑一些带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的资料。尔后,发现报纸中的小刊头不错,就剪辑下来,至今还留有六大本300多种。后来,又慢慢地发现报纸的报头书法也不错,当时已知《人民日报》和大部分省级党报的报头均为毛泽东所题。心想若是能把其它更多的名人名家题写的报头剪辑下来,装订成册该有多好。于是,当收集报头逾千时,我的一位好友告知,我的步子太慢了,人家都已经出书了。我便想方设法,不惜被人“宰割”,搞到并欣赏了由陕西杨波先生主编的《中国报头书法大观》这本书,颇受启发。此时,我又寻思着报纸这样好端端的一张张被破坏掉,觉得很可惜,不如整份报纸收存下来,到有复品时再剪辑也不晚。这样做既可收集报纸,又可收集报头。至此,我才算真正踏上了集报之路。

    有一次,我偶然在《经济晚报》上发现一则“征友”广告,我试着给湖北一报友投去一函。很快,就收到了回寄的十几张异地报纸而高兴不已。这位报友发现我是集报新兵,便建议我向《北京工人报》社的艾双新先生邮购《中国集报大全》。结果,仅半个月就收到了千里之外从首都寄来的这部专著。此书虽然还不够系统和成熟,但不乏对集报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最起码可以让人们了解、窥视全国集报潮流和发展方向。通过多年来的艰辛跋涉,我对集报由感兴趣转化为符合个人意向而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自1993年至今,我订阅报纸达300多种;托人捎带报纸100多种;与全国各地报友300多位报友交换报品三千多种;从废品站收购了两万多公斤邻省报纸,通过一张张挑选,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从中获得报纸两千多种;加上在各地搜寻的报纸总量已有八千多种。其中特色报不老少,文革报量可观,复品报上万公斤也有三千种以上。另外,在收集报纸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从报纸中摘取知识资料。到目前为止,我收集整理的资料有科技、文化、管理、烟草和信息等十几个大项,内容总量可谓一个小书库。还有在资料整理上也费了较大的心力,耗费时间也多,由先专门剪贴不分类,凡有资料都收集就有20多本大本本,这也是第一次资料收集。第二次虽然不一样,只是粗略分了分类,资料总数又翻了一番。第三则大不一样,是按图书分类方法和笔画顺序进行区分,用统一规范的资料卡进行更加具体的大整理、大归档。其好处是内容归口、寻找方便、查阅顺畅。当然,现在又大不一样了,我个人所有资料应用电脑录入、存盘、发送和接收等,收集整理十分便捷。此外,在集报过程中,还不断刺激着自己童年时就向往写好文章的创作愿望。于是一边集报、一边思索,在灵感碰撞时,却不由自主地构思、搭架、撰写起文章来。十几年来文章越写越多、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获奖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先后在上百家新闻媒体发表作品上千件,获得省际优秀通讯员三次、获奖作品十几篇。更值得一提的是,以集报为题材的文章就撰写和发表了15篇。

    集报对我来说,虽然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咸、酸、苦、辣,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比之于全众多的集报前辈、集报俊杰、集报大家只是“小巫见大巫”。我将百尺竿头,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集报这条路上走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