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卷烟的研制和生产

2009-01-14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朱尊权
    1950年,我从美国肯塔基大学学成归国,名义上担任华东工业部卷烟工业组研究员,实则在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搞技术研究,其间,有幸参加了“中华”卷烟的研制。
 
    1950年,当时的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接受了“中华”卷烟的研制任务。因为当时的公司名称是中华烟草公司,故这个品牌也顺乎其名,特谓之“中华”。当时,“中华”卷烟的研制以国营中华烟草公司厂务科科长王承翰为主,我和丁瑞康负责叶组配方等具体工作,共同研究生产工艺及制定原辅材料标准等。
 
    1951年,“中华”卷烟在中华二厂投入生产。1952年,中华烟草公司并入上海烟草公司,生产“中华”卷烟的任务转交给设备较先进的上烟二厂(即现在的上海卷烟厂),我和乐宗韶负责掌控配方。后来,我调入部属烟草工业研究室工作,负责“中华”卷烟质量的任务又落在乐宗韶和刘崇阳身上。
 
    “中华”卷烟原配方中所用美国烟叶比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那种情况下,无法继续进口美国烟叶,如何继续生产成为最主要和紧迫的问题。显然,以国产烟叶代替进口烟叶成为“中华”卷烟继续生产的唯一出路。
 
  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各种进口烟叶的香味特征,并与国产各地方等级烟叶的香味品质作比较。研究认为,进口烟叶中,部分香味属浓香型,这种烟叶基本可以用当时的上等许昌陈烟腰叶代替,供应量较充足,问题不大;另一类香味属清香型,部分云南烟叶与之较相似,可部分代替。此外,当时福建永定新发展的烤烟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河南邓县的烤烟(当时称邓炕)也具有较独特的清香,但数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当时数量较充足的山东和贵州的部分烤烟虽然清香风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协调烟香的作用。
 
  利用这些烟叶适当调配,结合选叶、退梗、人工发酵处理等技术措施,我们在“中华”卷烟的生产中逐步减少了美国烟叶的用量,并一度实现了完全用国产烟叶生产“中华”卷烟,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