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牌号变迁记

2008-11-27来源:中国烟草作者:嘉文
  改革开放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大家都在热议这30年来的巨大变化,歌颂民富国强的新形势,歌颂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是一个刚好有着30年烟龄的普通烟民,说起改革开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三十年来我所吸的卷烟牌号的变化。
 
  30年前,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当了一名营业员。不经意间偷偷学会了抽烟。那时候学徒满师后的工资是每个月33元,抽烟也只能拣便宜的买了,二角几分钱的“飞马”和“雪峰”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1979年我结婚了,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面子,我硬是一咬牙买了2条用锡纸包装的“大前门”,那可是三角九分钱一包的啊!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两年后我有了儿子,满月请客,又走后门、跑关系,托人买了2条“牡丹”,每包要5角,付钱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都有些哆嗦。
 
  进入80年代后,我当了采购员,各方面应酬多了,身上总不免要带上几包烟。那时候“大前门”已经很普通了,上海、青岛、开封、许昌等好几家烟厂都生产,不过我总是能托人买到上海产的。尽管如此,“大前门”还是只能留给自己抽,上不了场面,饭桌上、谈生意时敬给对方的还得是“牡丹”、“上海”这类的“牌子货”。这样一来,每次出门,我的衣兜里总要揣上好几种烟。
 
  1989年,我进了科室,工资涨到了每月80多元,感觉手头上一下子宽裕起来了,买烟时也大方起来了,一元多一包的“花溪”、“云雾山”,市场上都难得一见,我却总还是能找关系买到。1991年,国家放开了名烟名酒价格,那些平时根本看不到的“红塔山”、“云烟”有得卖了,可是价格也因此一路走高。最贵的时候“红塔山”卖到了12元一包。但这时候大家口袋里也渐渐鼓起来了,也舍得花钱了,逢年过节、求人办事,也会买上一两条。这段时间我抽的牌号有点乱,既有国产烟,也有外烟,如“健牌”、“希尔顿”、“万宝路”、细支“摩尔”;既抽云南烟,也出于好奇抽点本省仿名牌的像“中华门”、“中萃”、“天京”之类的,不过我终归还是习惯云南烟的味道。
 
  90年代初期,市面上香烟牌号更多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像是选美大赛,让人眼花缭乱。记得当时用美女作烟标的就有“阿诗玛”、“蔓萝花”、“莫悉女”、“刘三姐”、“五朵金花”等,甚至连外国的维纳斯也搬上了烟标。不过我却只抽5元一包的“阿诗玛”。90年代后期,江苏烟东山再起,我便也“与时俱进”,改抽10元左右的“东渡”、“一品梅”、“濠河”、“南京”。
 
  8年前,妻子下岗了,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店,赚了点钱。前年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的工资也达到一千几百元,于是我进一步“扩大内需”,兜里装的烟也以20元左右的的“南京”、“玉溪”为主了,偶尔还会尝尝“中华”、“苏烟”。
 
  今年国庆节儿子结婚,我在酒店摆了20桌酒席,用的是“中华”和“龙凤双喜”,一桌放2包就要50多元,比我结婚时一桌酒席的钱还多出很多。尽管如此,我却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哆嗦了。毕竟时代不同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从2角几分钱一包的“飞马”到如今40多元一包的“中华”,卷烟牌号和价格的变化反映的不只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