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画:反映市井文化

2008-11-22来源:互联网
  先一步占据市场的外国烟商,由于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对洋人、洋画、洋文化的“隔膜”,便很快改变了宣传方式和内容。他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迎合中国人的需要,设计印制中国人喜爱的内容。这一改变,使其在华企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品牌中国化,减少洋文,注册响亮易记的名称,如“前门”、“哈德门”、“大鸡”、“古印”等等。招贴、广告、月份牌、宣传卡及烟画,也就一改姿容,一概改印“华风夏韵”了。

英国烟公司出品的烟画《七十二行》

一组英美烟公司出品的《中国成语》烟画
 
  烟画对中国市井生活的贴近,最好的例子是英国烟公司出品的《七十二行》和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英美烟公司出品的《三百六十行》以及《中国成语》《民谚》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清代末年,民间市井各行各业的工艺和生活的状态,为今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图资料。
 
  三百六十行:二十世纪初,村井兄弟商会社出版的烟画《中国三百六十行》,是一部不朽的力作。这套烟画共四十枚,规格为;36x64mm,五色精印,背子印有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的孔雀商标。
 
  笔者之所以将这组作品的地位提到这一高度来评价,首先,是它发行得最早,从1903年设计绘制,1904年问世。这组作品的成功,带动了英美烟公司就这一题材进行了系统的发掘,设计出品了一整套《中国三百六十行》,总计315枚之多的系列烟画,规模之大,出品之多,发行时间长达数年之久,一行行的图画随着一包包名牌香烟走向大江南北,进入千家万户。影响之大,真是难以估量。
 
  更突出的意义在于,这三百多枚作品,描述了中国清代三百多个行业的劳动、交易、生活的情况,生动而详实的绘事,连缀起来不亚于张择瑞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为今人的社会学、民俗学、工艺史学、广告学、民间绘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保存了珍贵史料。
 
  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出版的这四十枚烟画中,所描绘的清朝末年的市井行业依序如下:
 
   1,吹糖人;   2,卖油糕;   3,卖白粉;
   4,鸳鸯锅;   5,卖花生;   6,铰脸修面;
   7,卖耍活;   8,耍猴儿;   9,板儿匠;
   10,大木作;   11,猜枚卖糕; 12,游医;
   13,木偶戏;   14,卖糖饽;  15,卖粽子;
   16,卖甜秫;   17,卖塘报;  18,卖花儿;
   19,收破烂儿;  20,张天师;  21,雪花酪;
   22,卖酥糖;   23,卖绒线;  24,箍盆匠;
   25,卖金糕;   26,炸豆乾;  27,换馍做酱;
   28,瞎子说书;  29,卖西瓜;  30,卖山果;
   31,卖南糖;   32,取耳;   33,相面;
   34,猜枚卖果;  35,卖鲜藕;  36,修鞋;
   37,缝穷;    38,卖经;   39,祝由治病;
   40,卖大力丸。
 
  这四十种行当,都是旧日中国都市乡镇、市井民间,日日目睹、朝朝相见的事物,每幅画面都极富生活气息。我们可以看到小商贩、小艺人们的勤苦认真、虔诚敬业的劳作;可以看到里巷妇姑的纯朴勤俭,论锱计铢地讨生活;可以看到百姓的“庸庸碌碌”、为衣食奔波的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到那些满足芸芸众生的零嘴小食、习俗娱乐,平凡与祥和的欢愉快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白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田园风景。
 
  作品不仅描绘了一百年前的市井旧貌,更可贵的是记录了诸多早己消失了的行当。比如说,第39帧《祝由治病》。过去,只知辞书存有条目,称为“祝由科”。问遍中、西医,无人知晓是何行径。《素问》有《移情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己。”注曰;“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按《古今医统》:“苗父上古神医,古祝由科,此其由也。”且留有《祝由十三科》一书传世,后已失逸。噢,原来是一种传自上古,治病不用药方,全凭符咒的医疗方法。此行早已绝迹,却不想在烟画上尚有生动具体的描述。医者焚符诅咒,手舞足蹈地为病人治疗腿疾。可知,这一源于上古的行经,至少清末还在流传。

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出品的烟画《三百六十行》中《祝由治病》
 
   又如《卖白粉》的。白粉,俗称白面儿,也就是今人所称的海洛因。不过当年因技术所限,纯度远远低于今日。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称之为“高射烟”。吸用方法,是在松散的卷烟头处放入些许,用火点着,与烟草一起吸食。今日,白粉早已列为毒品,禁卖禁食。而在此图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清末并末禁止。卖白粉的堂皇而坐,盘中的白粉明码标价,九文一勺。此行还设托儿荐售,拉住路人,宣传白粉的妙用,引人吸食。但终因毒品害人,白粉似亦不能正式设店销售,卖粉的身后放有雨伞和包袱,看来,他是个居无定所的游走之徒,一有纠纷,抽身便走。所操之业,实非正道是也。

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出品的烟画《三百六十行》中《卖白粉》
 
   再如《耍猴儿》。在人们的记忆和旧文献的记录中,以耍猴为业的艺人,都是男人带着猴、犬,走南闯北、浪迹江湖。而此图的耍猴艺人,恰恰是位中年女性,簪髻莲足,扭妮作态。猴子直立而行,学人神态,逗得妇孺看客,捧腹含频,忍俊不己。这枚烟画对清代女人从艺的项目,又凭添了一件实证。

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出品的烟画《三百六十行》中《耍猴儿》
 
  此外,《换馍制酱》,更是难得。小贩篮中挎些粗瓷糙碗,用来收换住户人家中的馊馍、糟饼、剩馒首,而后送到酱园腐败制酱。此业,笔者只听过老人述谈,而不见任何文字描述。这枚烟画却恰补是缺。

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出品的烟画《三百六十行》中《换馍制酱》
 
  其它如《铰脸修面》、《卖塘报》、《猜枚卖糕》、《猜枚卖果》种种,都起到了“图史”的作用。这些“拾遗旧事、以图补史”的功绩,恰是烟画领域中的杰作。为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社会活动,畄下一部追忆。
 
  俚语谚语。俚语、谚语,我国熟语中的一种,是一类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的、通俗的、而且富有深刻含意的语言。大多数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与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是我国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谚语在我国出现得很早,春秋典籍《左传、僖公五年》一章,就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的句子。是将虞、虢两国的关系比喻为人的嘴唇和牙齿。人若失去嘴唇,牙齿岂不觉得凄寒?如此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更增加了说服力量了嘛!
 
  由于谚语源自民间口语,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历代文人也不避其“粗俗”,时常把它应用到自己的文章诗赋之中,使之更增色彩。如范石湖的“朝霞不出市,暮霉走千里”;王建诗中;“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杜甫的“禾头生耳禾穗黑”等等,都给诗篇增添了许多神韵。
 
  作为语言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人们对谚语、俗语、俚语、成语的收集与研究颇为重视。从汉代初年的《尔雅》一书开始,就形成了训诂文学。而后,兴起小学,对文字、音韵、训诂、方言俗语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西汉杨雄的《方言》,晋代崔豹的《古今注》,直到明、清的《古今诗》、《越谚》、《俗语考源》、《俚语解》等文献的出现,对民间熟语的收集与考证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但是,明确将谚语研究导入民俗学范围,则是我国文学家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的首倡。他们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注重这方面的工作。鲁迅先生在1913年12月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所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率先提出:“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周作人则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民俗学”一词。在其影响下,1918年2月1日,由刘半农、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四教授发起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活动。将民间流传的俚、谣、俗、谚,尽括其中。郑重其事地把这些“不入流”的文字视如珍宝,从而,开创了我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之始。这面大旗一树,一呼百应,到次年6月,就收到全十五个省市寄送的精品数百篇之多。北京大学校刊特辟专栏刊登。足见,当时对民谣、民谚搜集工作的社会影响之大。
 
  恰在此时,香烟画片亦抓着这一热点捷足而登。给方兴末艾的民谚征集活动,添加了一大把干柴。英美烟公司率先出版了烟画---《中国谚语》两套,附赠在“老刀牌”香烟包内广泛流行。
 
  研究这些烟画,也颇能增知益智,开扩眼界。例如,其中有一枚烟画,路中行人指着一个被查封了的庙门说:“走了和尚,走不了庙”。此俚谚传流甚广,但它言之何事?出自何时?在生活中用之人多,而知之人少。

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中国谚语》中“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自古以来,出了家的和尚是可以身披袈裟,手托僧钵,四处游走,长年不归的。但是,他挂单的寺庙是无法移动的。假如和尚行为不轨、犯有劣迹或是欠下债务逃遁,找不着他的时候怎么办?明朝以前是没有什么办法解决的。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是游方僧出身,在游方过程中结党造反,故深知其情。夺得政权后,为防止他人效尤,在推行“人人知丁”的政策时,也为寺庙立下法度,施行连坐。庙中僧众中若有坐奸犯科、尽管罪僧不在,庙里也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推断,这则谚语始于明朝。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再看这一枚,一班吹鼓手倚坐在淸冷的庭院中,正在吃残杯冷炙。题为:“为人莫作吹鼓手 坐阶檐吃冷酒”。图中所画的是民国初年的吹鼓手,已与旧日有所不同,吹鼓手与往昔不同,人人身着新式制服,一派新式军人模样。使用洋鼓洋号,吹打新歌新曲,这里,反映了民国初年的一种时尚。因为新政改制,袁世凯用膳都改用了洋乐伴奏。民间喜庆也就效仿如仪了。这张小画片正好给此风做了一个实录。这类烟画,不仅有历史、有故事、有郷风、有民俗,可深入挖掘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中国谚语》中“为人莫作吹鼓手 坐阶檐吃冷酒”
 
  百家姓:将中国的《百家姓》印到烟画上,一个姓氏、一个大字,也成了教人识字的卡片。笔者收藏的一套前面印有花卉,背后印有百家姓氏的作品。虽说无出品厂名,但在众多品种的烟画中,也称得上是一套性格独特的上乘之作。更有趣的是,每一姓氏上面,还注明该姓氏的发源地,为民俗学者研究姓氏源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百家姓》原是中国旧日的蒙学读本。出现于北宋时期,作者无考,而普及甚广。文中集姓氏为四言韵语,以“赵”姓居首(是因为赵家当着皇帝)。虽无文理,但朗朗上口,所以,塾间广为流传。到了明朝,一度改以“朱”姓居首(是因为朱家当了皇帝),称为《皇明千家姓》;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又改为以“孔”姓居首(因清室以尊孔立国),于是称之为《御制百家姓》。但这种改动终未传畄下来,塾中依然以宋本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来教授学生。
 
  这套烟画的第一枚,首姓却为“箫”姓打头,另注明此姓出自“天水”,尚不知是何缘故,还有待专家详析。但,当年这类烟画在教授小童识字上,也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情!

烟画《百家姓》,前图为花卉,背子为姓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