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珠的烟具收藏

2008-05-21来源:南京烟标收藏协会作者:何继来
    烟具为抽烟而来,亦为抽烟所用。有了烟具,使得抽烟的过程既包含了艺术精神,又产生了美学意境。
 
    烟具长期被人们使用,制作精巧者被人们收藏观赏,烟具现已成为烟草发展史中的证物和烟文化的缩影。
 
    “正因为烟具超越了它的原始使用功能而产生了文化艺术的魅力,我才被它们所深深吸引。”这里介绍的就是……
 
    在南京上海路五台花园,有一座不挂牌的烟具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烟具收藏家王安珠先生的家。
 
    走进王先生的家,只见到处是琳琅满目的鼻烟壶、旱烟杆、水烟壶、烟斗、组合卷烟具。这些由王安珠精心收藏的各类烟具,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王安珠喜欢烟具,他1986年从收藏卷烟商标起步,转而涉及烟具收藏,至今已拥有中外烟具藏品近2000件。这位曾在烟草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烟草人,退休前任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现为中国烟草博物馆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说起烟具收藏,他深感烟具是一笔宝贵的烟文化财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王安珠的收藏兴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正因为烟具超越了它的原始使用功能而产生了文化艺术的魅力,我才被它们所深深吸引”。王安珠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十多年间,一直在收藏烟具的寻寻觅觅中度过他那宝贵的业余时间。退休后,他感到时间变得宽裕了,但他却是更加痴迷地为增加藏品而东奔西忙。以数量为例,退休前他的烟具藏品仅800多件,而退休后的六年间,一下子猛增了千余件。谁知寻觅间,件件皆辛苦。
 
    千姿百态话烟具
  
    清人陈元龙有一首“咏烟”诗,云:“细管通呼吸,微嘘一缕烟。味从无味得,情岂有情牵。益气去朝雾,清心却昼眠。谁知饮食外,另有意中缘。”借助于他的诗,联想烟草产生了烟具,便是一种自然的情缘。烟具为抽烟的过程产生了艺术和美学的意境,在烟雾升腾之中,形成了烟草与经济、文化、民俗、健康等领域不断变化着的内容。烟具在方方面面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变化和社会现象,即在人类追求特殊的享受中,展示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王安珠认为,由烟具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烟文化现象,收集和整理乃至研究烟具可以说是中华民俗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烟具蕴藏着五彩斑斓的文化和鲜艳夺目的艺术。以其历史各阶段的延续性,成为人类文化的缩影。
 
    介绍烟具时,王安珠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鼻烟壶 这种源于明清的皇家御品,是士大夫们相互斗富竞美的载体,成为财富、艺术和文化的象征。鼻烟壶往往集绘画、书法、诗词、雕刻、镶嵌于一体,传统的各种文化精髓在方寸间汇聚,进而达到完美的融合。鼻烟壶的制作风格是材质精美、工艺创新,实际上是游离了其原始的盛器意义而成为艺术品中的奇葩。
 
    水烟壶 相对鼻烟壶的贵族文化,水烟壶就少了些书卷气,而多了民俗风情。水烟壶在器型上较为固定完整,追求直线和曲线连接的流畅,蕴造型的动感于静态之中,显得既稳定端庄,又挺拔雅致,在烟具家族中,水烟壶是唯一以水为中心而产生最有特色的吸烟器具,那“方寸小小,风折玻璃邹”的滋味和意境,是一种闲逸生活的消遣和享受。水烟壶的材质以铜为主流,其纹饰大多为浮雕和透雕,以福禄寿喜、松鹤、如意等吉祥图案为主,反映了这一阶层对自我生活的满足和审美情趣。
 
    旱烟杆 在我国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旱烟杆,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它的美学意义就在于简约,一竹一木打成中空,两端分别接上烟嘴和烟锅即成吸烟用具,它的使用者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旱烟杆也是把玩之物,不仅选用的材质精美,而且造型也追求华丽高贵,如根雕镶骨龙浮雕、黄杨木雕双鸟花卉纹饰、铜质景泰蓝福字纹饰等,不复大雅鼻烟壶之辉煌。
 
    烟斗 精美的烟斗,和谐的斗身、斗柄造型,流畅的曲线,以及透剔的木纹,融实用功能与装饰效果于一体,令烟斗客赏心悦目。烟斗经长期抚摸,纹理清晰、光泽耀眼,在极富想象力的线条和造型中,蕴涵了无穷的乐趣,它不仅是吸烟的工具,更是件令人痴迷的艺术品。
 
    卷烟具 卷烟具的产生,则将烟具的变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百年来,包括烟灰缸、烟嘴、烟盒、烟筒以及组合烟具,走进了千家万户。如果说鼻烟具、旱烟具和水烟具都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那么,卷烟具就非常国际化了。特别是卷烟具的组合,呈现出艺术性和使用性的高度统一。既提高了人们吸烟的情趣,又使其卷烟具向系列化、多元化过渡,体现了烟文化的千姿百态。 
   
    王安珠为笔者诠释了各类烟具千姿百态的造型、五光十色的材质,雕镂琢磨的工艺、绚丽多彩的纹饰以及使用的方法等,让人领悟到烟具演变的过程,由原始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由实用到艺术,活脱脱映现了历史文化的色彩。烟具作为一种烟文化的收藏品,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门类。
 
    烟具琳琅展文化
 
    王安珠是一位十分低调的收藏家,他默默地收藏和整理心爱的烟具,从不宣扬得到了多少宝贵之物。他为了寻觅一件烟具,往往付出的是辛勤劳动和一定的经济代价,但从中获取的却是常人不可多得的快乐。
 
    退休后的王安珠,被聘为中国烟草博物馆的藏品鉴定委员。在征集、鉴别国内外烟草文物的过程中,他发觉中国烟具的系统专著几乎是空白。历史的责任感让王安珠油然产生了编一本有关烟具文化著作的念头,为烟具文化的研究作一番努力。
 
    王安珠伏案而作,一字一句,倾注了他对烟具文化的一片深情。一本精美的《中国烟具文化》,终于在2004年8月出反了。他深情地说:“面对这些历史与文化相交融的烟具收藏品,我思绪万千,时觉眼前飘一缕,常从心底涌千思。”这本作品,填补了国内尚无烟具专著的空白,体现了王安珠的精神和智慧。
 
    在《中国烟具文化》的编写中,王安珠结合他的收藏实践,对烟具的介绍有其独到的精辟见解,他推崇的是烟具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编写定题中,他精选了烟具藏品照片500幅,力求达到既有传统纯朴的韵味,又有现代特色的质感,让人看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和亲切感。
 
    我国涉及烟草的著作中极少提到烟具的原理和制作使用,除鼻烟壶有可鉴之作外,其他烟具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资料,王安珠主要依据一些少量的早期烟草著述,加上自己的鉴赏研究,提出了烟具中正确的称谓概念等。在烟具文化的鉴赏中,反映了民俗、名人和吸烟姿态,又结全生肖、人物、长城、广告等专题,将造型秀美、格调古雅的烟佳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一一作了充满情趣的介绍,让人玩味不尽。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何泽华为《中国烟具文化》作序,其中写道:“安珠先生是长期从事烟草经营管理工作的老同志,又是一位烟草文化的研究者,更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他主编过多种有关烟标、烟画的书籍,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为烟草文化的传播和烟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又奉献出《中国烟具文化》一书,为烟草文化的普及和研究再谱新篇。”对于王安珠的收藏业绩,这些朴实的语言,无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