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现代启示

2007-04-12来源:烟草市场作者:周劲峰
    贞观之治是后世对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和社会升平局面的艳称。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轻徭薄赋,整肃吏治,奖励功臣,信赏必罚,擢拔人才,虚心纳谏,革除弊政,避免战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记得美国著名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曾提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他把某种“认识到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叫做“社会学的想象力”。假若据此追溯中国传统政治的哲学根源,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儒家学说中的“性善论”。儒家学说推崇“王道”和“君道”,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非常强调通过教化彰显人性中的优点,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达到政治上的 “德治”。由是,古人每论治国之道,都无不引述“三王”、“五帝”、唐尧、舜禹等上古君王作为例子,将他们视为明君典范。

    自西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后,儒学就逐渐被历代封建王朝尊为国教,儒学中提倡的“仁”和“礼”被当作社会的行为规范加以奉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秩序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管理。贞观之治就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而言,可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王道”和“德治”发展的一个顶点,当其时,正是新兴地主阶级朝气蓬勃的上升时期,政治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也许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具有的胡汉混血血统,使他更能够摒弃传统观念的桎梏,将中原文化的中庸之道与草原文化的粗犷进取有机地融洽起来,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将人性的优点发挥出来,从谏如流,从而成就了一个可与汉朝“文景之治”相媲美的“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升平的繁荣盛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公元7世纪的时候,欧洲正进入到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不远,日本也刚刚开始接受大陆文明的影响,而贞观之治所牵涉到的一套政治和经济上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法,在当日的世界可谓无出其右,虽然只是在专制统治下极为有限地搞了一点“民主”,效果却依然显著,在集合和调动人力方面显示出优势。贞观之治的许多治国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而言,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自战国时期开始,直至秦完成“王业”(即大一统)建立秦朝,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架构传统就逐渐在中国形成,到隋唐时期则更趋于完善,唐太宗在秦汉和隋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职权,同时,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事,参加政事堂议事。这样,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人的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可以打破所谓“魏晋遗风”,破格录用和提拔庶族人才,形成相对民主决策的政治氛围。

    然而,这样的权力架构既没有确切的法治根底,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统治者个人的自律觉悟和政治智慧,也就是说,如果碰上开明的君主,国家就有幸,百姓就有福,但假如遇上昏君,则社稷和百姓就要遭殃,到底不能够持久。而且,中国传统寡头政治的弱点,就是专制替代民主,只要裁判的力量出诸于“圣旨”,背后又有“天命”作背景,则不公平也变为公平,不合理也变为合理,极易造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性的扭曲。这样操纵生杀予夺的大权,并且动辄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奖惩臣下,使得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这种专制统治的黑暗性在明朝发展到了极至,并成为导致明朝后来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象征——皇权,但却未能革除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以至在近代和现代还几度沉渣泛起,即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发生了类似十年“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浩劫,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破坏,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5年多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和融洽更是与日增强,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以及其它媒介,中国国民的认识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飞跃,真正迎来了民智广开的时代。古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平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哥伦布的环球旅行告诉人们:世界是圆的。但互联网时代又使这一认识回到从前,正如《地球是平的》作者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世界变平了。

    应该承认,传统的生命力确实相当顽强,其力量依然强大。到今天为止,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水平也是历史上最高的,然而,我们的政治体制还不是一种民主的体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一种延续和延伸,中国的国民依然需要呼唤“明君”执政,中国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建立国家政治权力的制衡机制还是一种理想。

    也许,目前的权威主义选择是中国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一种权宜,而且也适合中国的国情,“人大”和“政协”制度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一种有益补充。但像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和国际上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如果其国家的命运还是停留在仅靠少数人来决定的年代,这总不会是国家和人民之福。况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也不可能如以往的年代一样,仅靠几个短暂的“盛世”来维持有限的发展,最终的出路,我们还是要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以使国家和民族实现真正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到其时,中国才可以称得上迎来真正的不朽盛世。
相关文章
烟草市场
热点文章

手机版

烟草市场手机版

公众号

金叶市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