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中的烟文化

2006-04-29来源:东方烟草报
    徽州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历史名人、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献、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工艺、建筑诸领域,大凡与徽州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文化范畴。
 
    徽州烟文化应该也不例外。
 
    “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命题,它涉及到本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管理、科技发展、地理、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礼仪道德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烟草的发展、烟草与地方经济、吸烟与健康等,烟标收藏、烟具收藏等已形成气候。烟文化与徽州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切不可摒弃,而应发扬光大。
 
    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烟草种植、生产加工、经营在徽州史料记载中只是凤毛麟角。徽州的烟草种植何时传入?最早生产加工于哪个年代?谁最先将卷烟带回徽州?徽州几家卷烟厂何年何月歇业?史料均无详细记载,为此,我们要深入细致地对现存实物及有关涉及烟草内容的资料进行很好的发掘、研究,认真求证。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支卷烟诞生于1880年,1889年由美国人菲里斯克带到中国上海试销。而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民间就流行一首《咏香烟公司》的诗:“纸卷香烟广及时,年轻争买口含之;徽商多学洋人样,知己相逢赠一支。”从诗中可以看出,徽州人从那时起已经开始吸食卷烟,并把它当作结交朋友的媒介,由此可见徽州人对新事物接纳之快。在抗日战争期间,歙县侨南卷烟厂曾生产一种“白姑娘”品牌卷烟,为扩大销量,曾以“白姑娘”为题广征对联,现存有一副应征联:“白姑娘花下焚香花香香香并香;红倌人梦中做好梦好好好真好。”对仗工整,令人回味无穷。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徽州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谜面是“生的不能吃,熟的也不能吃,只能边烧边吃”,答一消费品,谜底是“卷烟、香烟(旧时指旱烟、水烟)”。此谜语把烟草的特性十分贴切地形容出来,足见徽州民间文化底蕴的厚重。徽州地处山区,有十分丰富的木竹资源,人们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烟具制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尤其在竹旱烟杆(管)的制作上,如讲究“九寸十三节”、“虎头蛇尾”。不仅是图吉祥,还科学实用,所以造就了徽州当铺有关旱烟杆的传说,以及民间烟具工艺的发展,形成烟文化中的一种徽派特色。
 
    笔者认为,徽州烟文化的诞生或许应与烟草传入我国基本同步,其理由是徽商形成于明代中叶,鼎盛于明清,这期间正是烟草从国外传入之际。据乾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明代歙县人竹雕大家朱鹤就雕刻竹烟筒。徽州商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必然会给烟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咏香烟公司》诗的创作就应当是在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断不会是突发奇想,兴之所至。只是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因此,烟文化不容易得到重视,史料和实物佐证流失很多,资料收集比较困难。
 
    笔者要谈的徽州烟文化其实只是皮毛,为的是抛砖引玉,因作此文时正值黄山市二轮《黄山市志》编纂之际,让更多的学者、热衷徽州历史的有识之士来广泛挖掘徽州烟文化,以填补历史空白,并发扬光大,永传后人。倘若有爱好徽州烟文化的同仁保存有实物和史料,笔者愿与其交流、研讨,让黄山烟草历史绽放出异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