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吸烟简史与吸烟方式

2006-04-26来源:福建省南靖县烟草公司作者:简维政
    闽南人吸烟始于明末清初(即十七世纪),烟气从管中入喉,令人醉,亦避瘴气,治风寒。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南靖船场镇分卷》《张百万》云:“明末清初,某年间的一天晚上,船场炭坑渡口老艄公独自在船寮中灯下饮茶吸烟。”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禁之甚严。清朝康熙年间则“无地不种,无人不食。”(据黎士宏著《仁恕堂笔记》)清乾隆八年版《南靖县志》风土·习尚云:“今奉文禁止,不许种烟。”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吸烟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嗜好,并随着生活习惯和社会的发展而随之变迁。综观闽南人吸烟有七种方式:
 
    1、吸水烟(即条丝烟):官绅、富商、医生喜用铜制底部貯水烟具(俗称“水烟吹”),它由水筒、烟锅、吸管、烟丝盒、镊子等部件构成,玲珑小巧。所吸烟丝、色赤、质地柔软,似猪肉松,人称“似肉丝。”南靖的山城镇商人王文生(1916年出生)家保留祖父王知传下来的水烟吹,至今有140年历史。据闽南龟洋总上洋村调查吸水烟者即达七、八十人。民国期间,有些官吏、士绅、医生使用烟斗。
 
    2、吸旱烟(即熟烟):平民大都使用竹、木自制烟具(俗称“熟烟吹”)抽旱烟。有用立竹制成的;也有用柑木制成的。使用最普遍的要算石竹仔和山柑烟“吹”(筒)。柑木有山柑、木柑及刺柑三种。特别要选那内被虫蛀食中空,而外经白蚁啮成龙纹的柑仔烟吹为最高级烟具。还有一种“乌墨柴”烟杆、铜烟锅、玉烟嘴的,叫“乌木烟吹,铜头玉尾”。人们所用烟具也因年龄、身份而不同:老年人用长竹烟筒;劳动的中年人用短烟筒;族长处理村民纠纷,常用柑仔烟筒,教训晚辈的人。农民吸烟前,先把自产烟叶晒干,切成烟丝,(经加工称为熟烟),平时将烟丝收储烟袋中,抽烟时,取出装上烟具,进行抽吸。农村中,有的当家妇女也吸旱烟。老年人用的古老烟具,可以取出烟膏,以敷治无名疔疮。
 
    3、吸土卷烟:抗日战争后,水、旱烟筒逐渐改用烟纸、熟烟,自捲成喇叭形的纸烟,既有烟农自产的烟丝,也有圩场出售的熟烟,但色黑味辣,抽吸不顺口。后来输入南雄烟、永定烟,味薄醇香,抽吸顺口。
 
    4、吸卷烟: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洋烟”贸然输入,清末民初,社会上有势有钱的人,如官吏、富商、士绅原先吸水烟,逐渐吸“洋烟”,至抗战期间,沿海为日本侵略军封锁,“洋烟”进不来,土产手工卷烟应运而生。抗战胜利,“洋烟”再度倾销国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产香烟取代“洋烟”,成为当今主要吸烟方式,人们彼此相见,登门访友,交际应酬,大多以敬烟递茶为待客礼节。
 
    5、吸雪茄烟:民国期间,个别华侨富商吸此高价烟。
 
    6、嚼烟:民国期间,闽南有些工人常用熟烟沾水,塞在嘴内咀嚼成丸,省用手卷烟时间,既卫生,又提神。闽南谋生的潮州人有嚼烟习惯,即把熟烟丝放在口中咀嚼成烟丸。还有人把生烟叶捣碎为丸。需用时,把烟丸置口中咀嚼。
 
    7、食烟:闽南的奎山、上洋等地老百姓,在民国以前曾用杨梅沾烟丝吃,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